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丨風從“灣區”來

人民網“行進中國”福建調研採訪團
2025年08月02日08:1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盛夏的閩西大地,暑氣蒸騰。

福建武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武平高新區”)的生產車間裡,“熱度值”比天氣更甚。滿載著“武平制造”新型顯示產品的貨車次第駛出園區,沿著高速路網疾馳,直奔400多公裡外的深圳。

技術人員正在新顯企業生產車間忙碌著。人民網 李昌乾攝

技術人員正在新顯企業生產車間忙碌著。人民網 李昌乾攝

“擱以前,這趟路少說得耗兩三天。”武平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連琴鳳望著往來穿梭的貨車笑道,“如今物流專線打通了堵點,當天就能送達,園區日均貨車通行量已突破1000輛。”

這忙碌的車流,正是革命老區武平與粵港澳大灣區越走越近的生動注腳。

地處福建西南的武平,曾因偏遠區位陷入“省尾”的發展困局,而今已“搖身一變”為福建省縣域重點產業鏈試點縣,顯示模組及材料制造產業集群更是入選了首批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這個距離省會福州最遠的縣城,如何在短短數年間實現“華麗轉身”?答案藏在“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抉擇裡。

“2019年,我們縣的招商團隊在廣東考察時發現,深圳、東莞、廣州等地新型顯示產業在轉型升級中出現整體產業外溢跡象,覺得是個機遇。”連琴鳳說,跟當地企業聊了聊,距離大灣區不過400多公裡的武平,引起了這些企業的興趣。

毫無產業基礎的武平,能不能承接新顯產業?當地通過多種渠道論証,得到“武平可以發展新顯產業,但要走差異化、特色化的路子,重點發展中小屏”的建議后,才決定放下包袱、放開手腳。

想要“引鳳”,得先把“巢”筑好。2019年,當地瞄准建設高標准的“清潔產業園”——武平高新區,全力打造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這裡原來是一片荒草地,現在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一間廠房就是我們發展的一個‘動力源’,讓老區的新顯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站在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上,連琴鳳很有感觸。

福建希恩凱電子有限公司是第一家選擇從大灣區遷到武平,並且入駐園區的顯示屏生產企業。公司負責人陳文懷坦言,起初,自己的心裡“也沒底”,“從深圳搬到閩西一個山區縣,周圍沒有配套的產業鏈,做這個決定確實下了很大決心。”

武平新顯產業企業生產車間一角。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武平新顯產業企業生產車間一角。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物流對新顯產業來說,是“大動脈”,這也是當時最困擾陳文懷的問題——電子信息產品很小件,交貨時間又急,很難通過大物流公司及時派送。

“2019年,我們去深圳、東莞招商引資,在廠房租金和電費價格上給予優惠。但最核心的是物流問題。”武平縣工信科技局副局長王維榮坦言,招商時,很多企業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一旦遇到產品‘進不來出不去’,可咋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武平建設了閩粵贛電商物流產業園區,培育8家規模以上物流企業,專門開通了6條物流專線,覆蓋到廣東六個地區,物流運價較市場價降低30%至40%。“原先需要先到廈門中轉再發貨,耗個三天兩夜才能到客戶手上。有了專線后,這個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解決了。”王維榮表示。

這是自知“底子薄”的山區縣“向外”“向新”要發展的一個縮影。

就在2021年,正積極“謀新”的老區恰逢政策利好——國務院出台《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支持龍岩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產業合作試驗區”。

從“灣區”吹來的風愈發熾熱,掠過“紅土地”,催發干事創業的動力。

記者在和當地干群交談中,頻頻聽到一個詞——“務實”。“我們給自己定位就是‘窮苦家庭’出來的孩子,有了這樣的政策利好機會,一定更要務實。”王維榮說。

“空白”產業起步難?那就從頂層設計入手,找國家級權威機構“定制”產業發展規劃,並整合專家學者、科研團隊和企業資源,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產業基礎弱?那就抓住“龍岩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產業合作試驗區”的機遇,在每一次“手拉手”產業對接活動上找機會,承接大灣區的新顯產業。

政策落地慢?那就專門設立企業服務日,每月固定在10日開一次會,每次開會最少要有一個縣領導參加,確保“企業有什麼困難,可以自己跟領導說”。

入駐5年多,現在回過頭來看,曾帶著些許猶豫奔赴“老區”的陳文懷,心裡已是越來越踏實,“我們的員工數從原來的180人發展到650人,廠房擴大不止一倍,顯示屏生產線從4條擴展到20條。”

今年以來,希恩凱電子的銷售業績不斷上漲,尤其海外業務增長顯著。“6月,我們剛接待了來自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多個外國客戶,外貿訂單漲幅有望實現翻一番。”陳文懷笑著說。

一家新顯產業企業的技術人員正在查驗產品。人民網 李昌乾攝

一家新顯產業企業的技術人員正在查驗產品。人民網 李昌乾攝

幾年光景,越來越多像陳文懷一樣從大灣區奔赴而來的企業家前來考察落戶,武平新顯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目前,武平全縣引進新顯產業企業已達126家,全產業鏈營業收入近百億元,近九成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形成集群競爭優勢。

如今,園區內從原材料到成品的採購銷售均可完成閉環,企業間效率大幅提升,資源共享更為便捷,供應鏈響應速度顯著加快。“現在不用走出園區,就可以拿到訂單。”龍岩岳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六榮說。

五年過去,從珠江之濱到武平千鷺湖畔,一場“翻山越嶺”的產業轉移浪潮結出累累碩果:在武平,已初步形成“光學材料—顯示面板—觸控/顯示模組—智能終端”新顯產業發展格局。規模以上新型顯示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由17.4%增至34.6%,稅收佔規上工業稅收比重由9.3%增至19.9%。

實現了“從0到1”的積累,新時代的“老區”有著更大的“野心”。

“從上游的核心材料企業,到中游的面板制造企業,再到下游配套企業,我們的新顯全產業鏈內部正在協同發展,未來將釋放更大的能量。”武平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更為可喜的是,就在7月初,作為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建設項目的龍龍高鐵有了新進展——龍岩至龍川鐵路武平至梅州段(福建段)項目5個隧道工點已相繼進洞施工,意味著距離武平高鐵“直達”大灣區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隨著“老區”與“灣區”走得更近,武平的蛻變之旅正駛向更廣闊的未來。(唐維紅、余尤宜、胡琳、陳藍燕、林曉麗、李昌乾、楊灝昱)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