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巡演到駐場,熱門IP《平潭映象》的破圈密碼

2025年08月02日11:11 |
小字號

近日,平潭國際演藝中心大劇場座無虛席。當鼓點與海濤聲共振,一束光刺破黑暗——裸眼3D技術繪制的藍眼淚如星河傾瀉,在舞台奔涌。“去年在海邊追過真實的藍眼淚,那種美寧靜而深邃。但今晚舞台上將神話傳說、藝術與敬畏完美融合的奇幻景象,更令人心潮澎湃。”來自廈門的觀眾董磊說。

這不僅僅是一場演出的序幕。對《平潭映象》舞台劇而言,這是歷經7年風雨、在外巡演500場、踏遍中國百余座城市后,回到故事開始的地方。這個根植於平潭山海之間的文化IP,從最初的靈感萌芽出發,經過千萬觀眾的檢驗,如今帶著沉澱與成長,重新回到滋養它的故土懷抱。

表演現場

表演現場

藝術淬煉

塑造“劇場見”的吸引力

當劇場燈光漸暗,一片幽藍的“海水”在全息投影中蕩漾開來,觀眾還沒坐穩就被卷進另一重時空——這是《平潭映象》的開場,也是其為觀眾打開的一扇通往藝術秘境的大門。

來自上海的觀眾王女士已“三刷”《平潭映象》:“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第一次被宏大的舞台場景所震撼,第二次著迷於舞蹈的藝術魅力,而這次又在服裝的花紋中發現了精致的國風元素。這部劇就像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經典之作。”

《平潭映象》是舞蹈藝術家楊麗萍“映象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她將那些深植於鄉土的、飽含生命力的民俗元素,用現代乃至前衛的藝術語言重新解構,創造出一種既扎根於傳統文化,又符合當代審美的全新視覺體驗。

從藍眼淚幻化的女主角“平潭藍”,到以舞敘事的“石頭舞”﹔從《山海經》中走出的九尾狐、般若等角色形象,到媽祖、三太子等兩岸民俗文化符號……《平潭映象》在形、意、式上全方位詮釋了何為“新東方美學”。

如果說獨特的東方美學是它的靈魂,那麼前沿科技就是其震撼感官、構筑沉浸世界的核心。《平潭映象》最令人稱道的,是那“裸眼3D”般的視聽體驗:高清LED與全息投影,讓神秘的海底世界動態呈現眼前﹔精密的數控機械臂操控和燈光,營造神光降臨的聖潔﹔數米高的巍峨王船、精巧的滾軸振翅道具鴨、數百套精雕細琢的華美服飾……共同編織出這個瑰麗而神秘的奇幻之境。

“無論隔著一塊屏還是一座城,它的美直抵人心。”映象(福建)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雁玲表示。

七年來,《平潭映象》的足跡已遍布北京、上海、西安等百余座城市,深入中國主流文化腹地。這條高強度的巡演之路,直面著天南地北、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審視目光。每一場演出后收獲的掌聲、評論乃至社交媒體上的點滴反饋,都成為創作團隊打磨作品的珍貴養分。這些真實的反饋,指導著演員表演節奏的調整、舞台投影亮度的優化、服裝細節的完善,也推動著劇目持續成長與蛻變。

隨著全國巡演的路徑不斷擴大,這部海洋題材舞台劇,也以鮮明的藝術基因在社交平台掀起“東方美學覺醒”熱潮。

《平潭映象》的藝術生命力不僅體現在舞台表演上,更在其他領域展現出跨界生命力:中國藝術體操隊以該劇音樂為背景編排的“中國風”帶操,在世界杯巴庫站和塔什干站接連摘金。教練孫丹評價:“這段音樂飽含青春激情,與新周期運動員的蓬勃朝氣完美契合。”

在2024年中國演出市場主要藝術類型票房榜單中,《平潭映象》票房位居舞劇類前五。歷經七年淬煉,《平潭映象》証明了它經得起時代考驗,更在市場的浪潮中贏得了持久的掌聲。

表演現場

表演現場

文化破壁

實現“熱門IP”的傳播力

“咚!咚!咚!”隨著震撼人心的鼓點,《平潭映象》舞台上,三太子踏著庄嚴步伐而來。觀眾席上,來自台灣的許桂榮目不轉睛:“這場景我從小看到大,簡直太熟悉了。”這直觀的一幕,正是《平潭映象》實現“文化破壁”的生動注腳——它讓海峽的共同文化記憶瞬間鮮活,拉近了觀眾與舞台的心靈距離。

若說極致的藝術呈現是俘獲觀眾的“驚鴻一瞥”,那麼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凝聚忠實觀眾的“精神磁場”。《平潭映象》通過對民俗元素、非遺元素的煥新和活化,對兩岸共通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的典范。

舞台之上,隨著獨特的鼓點節奏低回、縈繞,黑面獅舞者庄重起舞,提線木偶躍動傳神,無不傳遞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漁民趕鴨”場景中,舞者們用充滿生活氣息的肢體語言,將日常勞作演繹成活潑的舞蹈敘事﹔而“抗擊台風”與“抵御外敵”段落裡,群體托舉、對抗拉扯等張力十足的肢體動作,將畫面展現得驚心動魄的同時,更傳達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更重要的是,劇目挖掘並呈現了大量閩台共通的民俗風情與文化記憶。肅穆的媽祖神像、祥瑞的麒麟、威嚴的三太子……這些深入兩岸人心的意象,在舞台上被賦予生命,無聲訴說著共同的文化根脈。

《平潭映象》是兩岸藝術家精誠合作的結晶。該劇由台灣戲劇家馬天宗擔任總顧問,並由他執筆完成劇本初稿。這樣的創作模式,使作品在敘事視角和文化表達上,能夠自然融合兩岸的文化語境。

在馬天宗看來,城隍爺的“說書人”角色,即是兩岸信俗融入當代藝術戲劇的形式,《平潭映象》融合兩岸民俗美學可窺一斑。

一部文化作品是否能夠打動人心,還在於其能否打破地域、文化和年齡的圈層壁壘,將一個地方性的文化故事,轉譯為引發廣泛情感共鳴的流行IP。

《平潭映象》以海洋文明為軸,將地域文化升華為“向海而生”的民族精神。劇中“君山王”與“平潭藍”所對抗的,不僅是具象的“外族軍”,也象征著貪婪、破壞等源自人性內部的黑暗面。象征守護天理的“城隍爺”、代表慈悲庇佑的“媽祖”等角色,被賦予了“人格化”的隱喻,成為正義、善良與希望的化身。而他們所守護的,也不僅是一座島嶼,更是和平、善良與希望本身。

無論觀眾來自何方,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都能從這個關於愛、勇氣與守護的故事中找到共鳴,使其成為一部能夠引發普遍人性思考的藝術作品。

“這是平潭海洋民俗文化首次以國際化高度呈現的藝術展示,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與思想的升華。”該劇民俗文化顧問之一、平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詹立新表示,《平潭映象》演繹出了海島人自殼丘頭文化之始的踏濁浪、越風濤、追美好生活的精神品格,可謂是一首向海而生的壯烈詩篇。

表演現場

表演現場

產業共振

“一部劇”到“一條鏈”的整合力

當前,演藝節目正成為頗受歡迎的旅游體驗。《平潭映象》的誕生,與平潭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同頻共振。2016年,《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獲批﹔同年“清新福建·平潭藍”推介會暨《平潭映象》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宣告項目正式啟動。

平潭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積澱,亟須通過高品質的“旅游演藝”激活夜間消費,延伸旅游產業鏈。《平潭映象》舞台劇的推出,與平潭旅游從“山水觀光”1.0時代向“休閑體驗”2.0時代的轉型升級之路相契合。這部高水准的演藝作品,提升了平潭作為國際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和綜合競爭力,助力其從“風景勝地”向“有故事”的文化體驗地邁進。

《平潭映象》採用了“巡演+駐演”雙軌發展模式。全國巡演在數千萬觀眾心中種下對平潭的向往,積累了龐大的粉絲基礎和品牌知名度。當品牌影響力達到高峰時,劇目回歸靈感發源地——平潭,開啟駐場演出,也將全國“種草”的粉絲精准引流至平潭,讓觀眾從“不知平潭”到“奔赴平潭”,進行一場的深度文化體驗。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平潭國際旅游島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平潭映象》也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形成了劇目藝術與城市文化相互滋養、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平潭駐演版絕非巡演版的簡單復制,而是針對目的地特性量身打造的“升級版”,駐場版時長濃縮至更緊湊的90分鐘,情感張力更為飽滿。“舞美也全面升級,高達8.6米的王船道具氣勢更顯恢宏,力求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該劇舞美技術負責人陳建純說。

如果說,巡演版核心是一部優秀舞台劇,而駐演版則是一個不可復制的平潭文旅體驗產品,它將作為常態化、高品質的文化供給,成為平潭國際旅游島的核心吸引引擎之一。

浙江鴻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張輝將駐演項目形象地稱為“看映象·游平潭”。劇中璀璨呈現的藍眼淚奇觀、君山、媽祖信俗、城隍文化、藤牌操等平潭獨有的自然與非遺元素,在舞台上熠熠生輝。“這些鮮活的在地符號拉近了舞台藝術與真實景點、文化體驗的距離,為平潭文旅融合注入了強勁動能。”張輝說。

如今,游客來平潭可以觀星辰大海、追浪漫藍眼淚、尋遺址博物館、賞《平潭映象》演出。《平潭映象》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旅游消費,它還向世界講述動人的平潭故事,讓更多人“因一個故事,愛上一座城”。這,正是文化賦予城市發展深刻而持久的內生動力。(文/林彬彬 李序拓 圖/平潭融媒體中心)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