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八閩e評丨八閩大地譜寫高質量發展協奏曲

張文
2025年08月06日11:51 |
小字號

“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八閩大地空間阻隔的寫照,卻也是福建借勢破題的底色。近年來,福建以“山海協作”戰略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區域協調、向海圖強、綠色發展的多維融合中探索特色路徑,努力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發展高素質”,奏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福建強音。

山海協奏,區域融合的福建范式

福建區域協調發展之路,核心在於“山海協奏,城鄉一體”。通過構建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實踐“山海互補”的發展范式。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做深做實新時代山海協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不斷豐富完善山海協作模式。閩東北協同發展區推動先進制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如,寧德時代與福州軟件園的創新資源對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育產業生態﹔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推進產業梯度轉移與科創資源雙向賦能,同時通過交通互聯、民生共享等深化山海協作。這種“山海互補”模式,正是對“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動詮釋。

政策創新上,福建推出“飛地經濟”共享機制,山區縣市在沿海設立產業園區,共享GDP和稅收。南平武夷新區與泉州台商投資區的“碳匯交易”試點,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動能。山海之間,資源要素有序流動、產業布局優化互補,構建起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向海圖強,開放融合的福建擔當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福建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泉州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發達、世遺底蘊厚重、在外泉商和港澳台僑資源豐沛的獨特優勢,再續千年絲路情緣﹔中歐(廈門)班列作為陸海樞紐持續擴容,已穩定開行通達10余個國家(含中亞地區)的班列線路﹔福州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永久落戶福州,推動數字產業規模化發展,成為技術、資本、人才的引力場。福建深度融入國家戰略,主動對接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依托“愛拼才會贏”的閩商精神,推動沙縣小吃等“閩字號”品牌出海,深度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在兩岸融合前沿陣地,福建率先推出覆蓋教育、醫療、就業、金融等多領域的台胞“同等待遇”政策。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通車后,大幅壓縮閩台時空距離,新增台資企業數量顯著增長,使福建正日益成為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這些實踐印証了“兩岸一家親”不僅是情感紐帶,更是發展共識。

綠色答卷,生態與發展的辯証統一

福建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尋經濟與環保的共贏之道。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補償機制、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等案例,展現福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理解。全國首個省級生態雲平台建成后,構建起從山頂到大海的智能感知網絡,為實現環境決策科學化、監管精准化、服務高效化提供有力支撐。閩西、閩北等山區依托豐富的生態和紅色資源,積極探索綠色經濟、文旅康養等特色發展路徑,將后發劣勢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優勢,體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追求。

在民生領域,“長者食堂”實現縣域全覆蓋﹔“四好農村路”打通鄉村振興毛細血管﹔三明醫改經驗在全國推廣,用“三醫聯動”破解看病貴難題。這些創新實踐讓發展成果真正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增進了民生福祉,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社會根基。

福建在傳承與創新中邁向山海共榮的新境界。從朱子故裡的文化自信到數字中國的創新實踐,從閩商“愛拼會贏”的精神傳承到新福建建設的開放胸懷,這片土地始終保持著思想的銳度與人文的溫度。處於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交匯地帶的福建,正以“山海協奏”的統籌智慧化解區域失衡,以“向海圖強”的開放姿態拓展全球網絡,以“綠色發展”的辯証思維守護永續根基。一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壯麗樂章在山海之間奏響,一個更加繁榮、開放、綠色、幸福的新福建圖景清晰可期。

(作者系福建省委老干部局原副巡視員)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