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薈”觀察:兩岸“后生仔”的思念與綻放

八月的福建福州,青春而熱烈。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以下簡稱“海青薈”)如期而至。
“毋驚毋驚就毋驚,我是后生仔。風大雨大日頭大,我就是敢打拼。”“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洒洒。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作為“海青薈”主場活動,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海峽青年連心匯上,開場的兩岸金曲串燒盡顯青春個性。來自海峽兩岸的1100多名年輕人,將會場坐得滿滿當當。清新的氛圍伴著輕快的節奏——這就是青年的風格。
兩岸青年合唱主題曲《青春海峽》。實習生 薛之睿攝
記者發現,今年來參加這場大聚會的台灣年輕人尤其多,650多人中,多是首次“登陸”。年輕人越多,交流方式越多元,在庄重議題之上,還有輕鬆愉快的潮流生活。
霹靂舞大賽、馬術邀請賽、棒球交流營、跳繩錦標賽……在這次“海青薈”期間,五花八門的活動項目讓年輕的心走近。大家甚至早已通過網絡、興趣社群,成了朋友——他們是“網友”“同好”,是一起查攻略逛街旅游的“姐妹”,是切磋技術熱聊游戲的“哥們”。
兩岸青年在馬術比賽中同台競技。實習生 薛之睿攝
“玩轉”戶外探索、城市漫游、劇本殺,去逛街、去“吃谷”、去打卡拍照、去逛展、去看脫口秀……年輕人“自動巡航”,主動發現“有趣的現代生活”。不論是音樂、游戲、動漫、體育,還是追星、追劇,興趣是最好的話題,兩岸年輕人天然就有成為朋友的基礎,思路打開,共同話題產生共鳴,好友自然來。
“這裡的生活很有趣,原來大陸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語言和口味都很熟悉,好玩的東西也多。”新奇的眼睛看見新鮮的世界,一名台灣年輕武術教練剛在福建泉州打完比賽,就盤算起帶隊去海南的計劃,“順便看看祖國大好河山嘛!”
海峽兩岸從來不乏深深相連的牽挂和思念,尋根故事歷久彌新。
來自台北的媒體人翟翟分享與父輩尋根大陸的故事,她的河南親人專程趕到現場,為她帶來了一捧“灶心土”。作為抗戰將士后人,翟翟向台兒庄戰役紀念館捐贈祖父留下的抗戰詩集和照片。
在北京大學就讀的台胞兄弟林彥辰、林冠廷曾用“半部族譜”尋根故土。在連心匯活動上,他們將“潤公林家族譜”仿真件捐贈給福建省檔案館,為閩台往事留下一段記憶。
翟翟和她的河南親人講述他們的尋根故事。實習生 薛之睿攝
海峽兩岸也從不缺少新的體驗、新的創造。
2016年,台灣桃源女孩黃鈺婷與曾在台灣求學的福建漳州男孩組建家庭,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從台灣到漳州再到福州,黃鈺婷搬了8次家,如今在福州有了自己的事業和新房﹔來自台灣高雄的朱婉寧用十年奮斗、700萬公裡飛行,畫出心中“追夢地圖”﹔來自台灣新北的陳炳均跨海追夢,以廣汽集團設計師身份,主導設計了一款全新改款車型,實現職業高光……
越來越多台灣青年或入職大陸名企,或走進山野鄉村,將一個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抱負具象化。
2013年以來,這場屬於兩岸青年的盛會已累計吸引超4.1萬名青年參與,其中台灣青年超過2.3萬人,近一半是首次踏足大陸。他們中有許多選擇留在大陸,快樂生活、奮力打拼。這些“后生仔”用自己的方式擁抱融合發展的浪潮,寫下人生的答案。(實習生薛之睿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