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立秋時節八閩百姓如何養生?專家建議:起居有常、情志調和、飲食有節

2025年08月10日12:08 |
小字號

“雖值立秋,但閩地仍處於‘秋老虎’掌控之中,延續著閩南俗語‘日頭(太陽)赤炎炎,誰人(各人)顧性命’的濕熱氣候。這種獨特氣象,更需我們運用中醫‘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的智慧,為八閩百姓定制科學養生方案。”近日,福建省衛健委召開“時令節氣與健康福建”系列新聞發布會(立秋專場),福建省衛健委中醫藥管理一處處長、二級巡視員錢新春在會上這樣說道

會上,多位專家結合福建氣候與中醫理論,提供立秋時節適合八閩百姓的養生方案。

發布會現場

發布會現場

“心血管患者謹記‘空調二十六,冷熱不結仇’。”錢新春說,立秋后燥氣漸盛,但福建地處東南沿海,仍受“長夏濕氣”影響,易出現“濕燥夾雜”的復雜氣候。因此,閩人養生需遵循“燥潤相濟”原則,既要防秋燥傷肺,又需避濕邪困脾。結合福建氣候特點,提煉出“立秋三候養生法”:晨拍肺經,沿雲門穴至中府穴輕拍,但肺結核患者需改為按揉﹔午灸三裡,以穴位潮紅為度,陰虛者改灸為按﹔暮步吸陰,傍晚散步時配合“呼三吸一”呼吸法。同時,他建議通過食療調節,如閩南“立秋三白”(梨子、百合、白蘿卜),降低呼吸道疾病風險。

“立秋養生重在‘收’,結合福建濕熱氣候,做到起居有常、情志調和、飲食有節,方能安然度秋。”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付海英表示,立秋后起居應“早臥早起”,注意腹部與腳部保暖﹔精神調養上,應“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可多參與戶外活動,如登山、郊游,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潤燥,多食梨、百合、銀耳等滋陰潤肺之品﹔運動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柔和項目,避免過度出汗。

福建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欣欣結合立秋時節福建的氣候特點,建議廣大群眾持續做好防暑降溫與疾病預防,重點防范中暑及心腦血管疾病﹔注重飲食調理與衛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食物,同時要警惕高溫高濕環境下食物易變質的問題。

“飲食多潤,少辛多酸。”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治未病科主任陳淑嬌說,中醫認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立秋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建議大家多補充水分,並推薦了銀耳百合羹、蓮藕排骨湯、芡實山藥粥、百合杏仁紅小豆粥等秋季藥膳食療方。(文/圖 福建省衛健委)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