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漳州雲霄:當漁港燈火遇上安置點暖光

2025年08月14日10:18 | 來源:閩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漁港燈火遇上安置點暖光

  8月13日20時,距離今年第11號台風“楊柳”登陸漳州還有5個小時左右,雲霄縣列嶼鎮風雨交加。在這個不眠之夜,山前漁港內燈火通明,484艘漁船整齊地停靠在碼頭,嚴陣以待。作為雲霄最大的漁港,平日裡,這裡是漁業生產的重要樞紐,而當台風步步逼近時,它立馬成為防台風一線的“關鍵戰場”。

  “船上的繩纜再檢查一下有沒有固定好,一定要保護好群眾的財產。”早在12日晚,全縣2034艘漁船已全部回港避風。盡管如此,縣海洋與漁業局執法人員林偉平和當地專職船管員此時仍堅守在一線,仔細檢查防風堤、加固碼頭設施,確保漁船和漁民的安全。

  雲霄縣的漁民大多以養殖牡蠣為生,台風來臨前,不少村民出海搶收牡蠣、加固養殖筏。“我們已經提前通知漁民返港,並協助他們固定船隻,防止碰撞。”林偉平告訴記者,13日10時前,縣裡已通知4036名漁業從業人員全部撤離上岸,並及時勸回個別前往漁港釣魚、游玩的村民、游客。為了防止漁民回流、村民誤入,山前漁港已啟動了立體監管模式,在岸上設卡的同時,通過漁船動態監管系統實時監控船舶位置,並不定時巡查減少安全隱患。

  22時,山前漁港的防波堤發出沉悶的“轟隆”聲,巨浪撞向堤壩碎成水霧。而幾公裡外的雲霄縣梅山小學卻燈火通明,群眾正有序領取泡面、礦泉水等物資。“阿婆,您看需要什麼,我去幫您解決。”列嶼鎮防汛抗旱指揮中心轉移組組長吳勝利正攙扶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輕聲詢問著。老人的腿腳不太方便,是當天下午被工作人員從家中轉移過來的。作為列嶼鎮率先啟動的避災安置點,這裡安置了周邊近300名群眾,其中包括28名老人。

  教室內,幾張課桌拼在一起,就成了臨時的床,一些群眾正坐在旁邊吃著泡面。附近工廠的職工似乎對這場風雨沒有太多的懼怕,在角落裡裹著被子,准備進入夢鄉,為明日的工作養精蓄銳。老人們則圍坐在一起,聊著家常,臉上雖然帶著對家的牽挂,但更多的是安心。

  23時30分,風雨更急。在山前漁港監控室,大屏幕實時顯示著每艘漁船的位置,監控頁面上,海浪拍打著船身,漁船在水中劇烈地搖晃著,仿佛下一秒就要掙脫束縛。“最擔心的是這些漁船被沖上岸。”林偉平指著監控屏幕說。14日凌晨2時恰逢是當天大潮的最高點,當台風遇上漲潮,漁船容易被沖到岸上造成損壞。“不行,我得再去看看。”風雨中,林偉平再次出發,開啟了新一輪的巡查。

  與此同時,雲霄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內燈火通明,各項工作信息正不斷匯聚。“住建局已完成排水設施升級。”“農業農村局已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做好溝渠、塑料大棚的防澇防風措施。”“城管執法局已完成小區積水、燃氣、高空廣告等安全隱患檢查。”“氣象局已對觀測場設備進行維護和加固,確保台風期間數據傳輸正常。”……值班領導守在衛星電話前,逐一確認最新氣象數據和各項防台風防汛措施的落實情況。每一個指令的發出,都承載著守護城市平安的重任。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距離台風登陸的時間越來越近。山前漁港的燈光在風雨中搖曳,卻始終沒有熄滅。梅山小學安置點內,溫暖的氛圍依舊濃厚。在這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無數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責任與擔當,守護著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共同等待著台風過后的黎明。(融媒記者 林依妮 通訊員 朱喬檉)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