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省政協聯合三明市政協探索建立參政議政“133”工作機制——

“參”到要點上  “議”到關鍵處

2025年08月15日15:15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參”到要點上 “議”到關鍵處

  在福建三明,政協委員活躍在城與鄉:大到城市發展、產業布局,小到公共設施、便民服務……他們善學習、勤調研、常思考,奔走於參政議政一線,在各領域的作用、能量持續迸發。

  火熱實踐的背后,源於一項創新機制。這項機制聚焦政協委員所履行的參政議政職能,突出“一個總要求、三大重點任務、三種能力水平建設”,因此命名為參政議政“133”工作機制。

  參政議政是政協工作的三大職能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在三明對做好人民政協參政議政工作提出具體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多次強調政協委員要“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要求“參政參到要點上,議政議到關鍵處”。

  循著思想足跡再實踐。2024年,省政協聯合三明市政協探索創新工作機制,針對政協委員參政議政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逐一突破,對參政議政載體、程序、方式方法、路徑再細化提升。今年3月,這項制度獲得中央改革辦推介,為全國政協系統的參政議政工作提供“福建方案”。

  從“不敢參”到“主動參”

  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委員來自各行各業,既“接天線”更“接地氣”,參政議政是他們發揮優勢、履行職能的重要方式。

  然而,具體實踐中,政協委員參政議政能力與要求仍存在差距,不少人簡單認為參政議政就是向黨委政府提建議,因此調研不深入,切題不精准,導致建言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

  “‘133’工作機制的‘一個總要求’,就是要樂於、勤於、敢於、善於參政議政。”省政協社法委主任洪仕建說,機制從敢“參”著手,充分調動委員參政議政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大膽反映真實情況,理性務實提出意見建議,理直氣壯議政建言。

  學得不深入和調研不扎實,是委員不敢“參”的關鍵原因。省政協、三明市政協結合對基層政協“兩個薄弱”問題的思考,在機制中強調“打基礎”的重要性。“除了第一時間向委員傳達中央重要精神及省、市工作部署外,我們還針對委員調研視察深入基層不夠、對實情掌握不透的問題,探索‘開門搞調研、四個在一線’,以高質量、有深度、精准的調研提升參政議政的建言質量。”三明市政協辦公室主任錢超說。

  機制推動下,委員職責愈發明晰,越來越多委員從“不敢參”轉變為“主動參”,以“真批評”“真建議”推動問題“真解決”、工作“真進步”。

  在去年年底的地方兩會上,三明永安12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呼吁修建三明市第二醫院(新院區)急診大門前的道路。“這份提案獲得黨委政府的高度關注,縣分管領導、縣政協副主席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邀請我們到現場實地勘察、協商辦理,僅用一個月就完成施工。”提案起草者之一,永安市政協委員、三明市第二醫院黨委書記唐華告訴記者,自搬遷啟動以來,多名委員在翔實調研論証的基礎上,通過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對新院區搬遷進度、設施配套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都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一系列問題得到快速解決,履職信心也大大增強。

  “這項工作機制,是對委員履職能力的一種‘倒逼’。”三明市政協常委林建忠感受到了一年來委員隊伍的變化。通過學習群、座談會和調研視察等形式,委員們第一時間汲取最新精神,在課題調研中沉下心思考,“充電”的過程中能力逐步提高,也帶動了政協整體工作質量得以提升。

  從“不會議”到“議得准”

  能“參”解決的是委員主動性問題,會“議”更考驗委員真實水平。

  省政協在前期調研中發現,不少委員由於對相關政策理解不透徹、情況掌握不系統、問題了解不全面,容易在參政議政過程中出現議得不准、不實等情況。

  為了確保“議”的方向不偏移,“133”工作機制明確了委員參政議政的“三大重點任務”,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積極建言獻策,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穿針引線,為促進黨委、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搞好咨詢服務”。

  “三大任務”雖各有側重,但都強調了委員的履職定位和他們所能發揮的關鍵作用。“我們把參政議政的范圍再聚焦,讓委員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確定的發展戰略進行調研思考,實現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省政協社法委辦公室主任王剛說。

  除了“定方向”,機制也要求政協主動發力,加練“內功”。“我們通過健全知情明政機制,組織專題培訓、邀請專家解讀政策,確保委員了解情況、把握形勢、掌握政策,此外,重點議題由政協主要領導親自領題帶隊,確保議出高質量。”錢超說。

  建設歐洲進口商品交易中心,是明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板塊重點工作之一。為了助力縣委縣政府實施“三僑回歸”工程,明溪縣政協吸納11名華僑和僑眷擔任市縣政協委員,成立僑界界別議事廳。縣政協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擔任建設歐洲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工作組總顧問,成立政協系統“三僑回歸”工作領導小組,帶領委員圍繞“建設歐洲進口商品交易中心”等課題開展對口協商。

  “華僑回鄉投資需要什麼政策支持,我們就針對性地做調研、提建議。”縣政協委員羅建文告訴記者,在政協帶動下,大家共同為明溪縣歐洲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設相關文件和政策制定建言獻策,助推小縣城建起了公用型保稅倉庫,為優化家鄉投資環境獻計出力。

  “政協建言有很強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實現了政協所能和黨政所需有效對接,深度互動。”在三明,隨著委員們參政議政的身入心入,地方黨政部門對於政協工作有了更深認識,給出了更高評價。

  從“落地難”到“落地實”

  參政議政是否高質量,一項重要的評判標准,就是建言能否從“紙面”落到“地面”。

  “當‘良言良策’轉化為‘真招實招’,參政議政的履職實踐才能最終形成閉環。”三明市政協有關負責人說,“133”工作機制從程序上進一步優化,要求政協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在重點環節、拓寬交流渠道、內引外聯上進一步探索,從而提高政協委員“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三種水平。

  一些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紙面材料少了,當面交流多了。去年6月,省政協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重點產業集群”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上,創新增設了分組討論環節。委員們從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數字化轉型、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四個主題中選擇討論重點,利用半天時間和有關部門面對面溝通交流意見。不少委員反饋,這樣的高效溝通讓他們建議提得更實,最終獲得採納率也更高。

  從搭平台到拓渠道,近年來省政協構建以政協全會為龍頭,議政性常委會議協商、專題協商為重點,界別、提案和視察協商為常態,網絡議政、基層協商為創新的工作格局,從暢通交流渠道入手,增強建言的“含金量”和“靶向性”。

  事后商量少了,全程協調多了。“我們化被動為主動,建立常態化工作流程和機制,從事前溝通到辦理反饋開展全流程跟蹤。”錢超告訴記者,三明市政協進一步加強參政議政與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有效銜接,及時將參政議政活動具體安排和有關工作告知黨政對口部門,並將參政議政辦理列入督查督辦體系和委員履職考核,確保“前半篇”文章做得扎實,“后半篇”文章能夠落實。

  重復協商少了,同題共答多了。去年開始,省政協針對重點提案開展“共提合辦”,在“關於加快推進福建省氫能產業發展的建議”“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兩個提案辦理時,將同類型的建議合並為同一議題,組織委員和相關辦理單位負責同志同題調研協商,在減少“一題多議”等煩瑣程序的同時,讓問題更聚焦,部門更重視,採納落實更及時。

  參在關鍵處,議在正當時。參政議政“133”工作機制既是深挖理論富礦的探索創新、與時俱進的大膽嘗試,也是擦亮省政協“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特色品牌的生動實踐。短短一年時間內,這項機制相繼獲得省委改革辦和中央改革辦推介。“在試點的經驗基礎上,我們還在不斷完善和豐富機制做法,今后將向全省各級政協全面推廣,讓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更加有為、有位。”洪仕建表示。(記者 蘭鋒 鄭雨萱 嚴順龍)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