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光澤:“一隻雞”串起“共富鏈”

剔骨、稱重、打包……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崇仁鎮的一家脫骨雞爪加工廠裡,工人們身穿無菌防護服,在恆溫18攝氏度的智能化車間中有序忙碌著。
“脫骨全程智能化控制,脫骨率能達到80%,既高效又衛生。”崇仁鎮流通助理元振南指著生產線介紹道。
“以前不敢想,雞爪也能變成‘金疙瘩’。”崇仁鎮黨委書記高麗萍笑道,“今年元宵節開廠以來,我們已經生產脫骨雞爪380噸,實現產值1890萬元。照這個勢頭,今年達到利潤100萬元沒問題!”
工人們身穿無菌防護服,操作脫骨設備。崇興食品廠供圖
這條生產線背后,是當地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聖農集團深耕光澤縣42年打造的“一隻雞”全產業鏈。
作為目前亞洲白羽肉雞產能最大、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聖農集團集自主育種、飼料加工、種雞養殖、種蛋孵化、肉雞飼養、肉雞加工、食品深加工、余料轉化、產品銷售、快餐連鎖於一體,構建起了覆蓋全產業鏈的閉環系統,真正實現了對“一隻雞”的“吃干榨淨”。除了主產品雞肉,該集團還實現了養殖廢棄物通過資源化利用融入循環農業體系:雞毛經脫水、高溫高壓等處理后成為優質水產飼料﹔雞糞用於生產有機肥和發電﹔雞油、雞骨頭可提取軟骨素和調味料……
今年,聖農集團在光澤縣啟動首批脫骨雞爪工廠項目,引進1500台自動脫骨設備,並通過“龍頭帶動,鄉(鎮)企共建”模式,在8個鄉鎮建設無骨雞爪、肉串加工廠。這些加工廠正是聖農集團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的“鄉村振興工廠”,通過產業下沉,幫助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在崇仁鎮的脫骨雞爪廠車間,年近六十的村民丁華愛正熟練地分揀產品,“在這兒干活,每月能掙四五千塊錢,活不重,離家也近。”說著,她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在光澤縣,像丁華愛這樣“家門口”就業的村民不在少數。據了解,全縣每3個勞動力中就有1人在聖農集團或其鄉村振興工廠工作,村民年平均收入達6萬元。
國內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羽肉雞配套系“聖澤901”原種雞。聖農集團供圖
共富效應不僅體現在農民增收上,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18年以來,聖農集團協助光澤縣各鄉鎮興辦、聯辦鄉村振興工廠,帶動全縣86個村集體自主經營性收入大幅增長,所有村的村集體收入均超30萬元。
“帶領村集體辦工廠,就是要將產業鏈深度嵌入振興鏈,讓廣大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的收益。”聖農集團創始人傅光明說。
脫骨雞爪項目的落地,正是“一隻雞”產業鏈價值再延伸、帶富效應再擴大的生動體現。
“聖農集團按每噸產品1000元的利潤反哺村集體經濟收入,目前我們已實現純利潤38萬元。”高麗萍表示,“隨著人員增加和設備智能化升級,保守估計今年利潤可達80萬元。”
據悉,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帶動4000多人就業、1萬多人常住光澤,年產能預計達6萬噸,實現產值30億元。光澤縣每個村(居委會)預計可增加村財收入120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光澤縣以“一隻雞”產業鏈為支撐、以一個個共富項目為抓手,幫助鄉村實現自我“造血”,走出一條堅實的鄉村振興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