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福州故事③
一張藍圖繪到底丨潮涌閩都向深藍

發源於武夷山脈的閩江,流經南平市、三明市等地,在福州市注入東海,全長575公裡,流域覆蓋福建陸域面積的一半。這一“連山通海”的地理格局,讓它成為連接福建內陸與沿海的天然紐帶。
閩江不僅是自然地理的坐標,更是經濟地理的軸線。福州位於閩江下游,北港與南港環抱南台島,形成“文化中軸、詩畫閩江、魅力海濱”的城市格局,既得內河航運之便,又佔海洋貿易之利。
一江碧水向東流。顏家蔚攝
199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市第七次黨代會上,明確了“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而努力奮斗”的目標。
30年后的今天,閩江兩岸早已舊貌換新顏,蝶變為串聯起高質量發展的璀璨經濟走廊:總部樓宇鱗次櫛比、高端要素加速匯聚,從智能制造到數字經濟的產業園集群星羅棋布,一批批本土企業在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展示著福州向現代化國際城市邁進的堅實步伐。
規劃藍圖變為現實
臨江聽風談興濃,共話產業新藍圖。在閩江流經福州的地域,多層次的產業協同盡顯經濟腹地優勢。
習近平同志早在1991年就深刻闡述了江海開發對振興福州的意義,強調“福州的優勢在於江海,福州的出路在於江海,福州的希望在於江海,福州的發展也在於江海。”
1992年7月,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陸域加快建設福馬線、福廈線兩大工業走廊,海域加快開發粗蘆島、琅岐島等,著力形成沿路、沿江、沿海的三個經濟走廊。他強調,“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構想的提出及其實施,是實現‘3820’發展目標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步驟,它標志著我市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樹立了福州的形象。”
福州市台江區金融街。葉民民攝
如今,沿江分布著的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閩侯青口汽車城等工業園區煥發新活力。馬尾港周邊形成電子信息、船舶修造等產業集群﹔台江區金融業2024年稅收佔福建全省四分之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350家,成為“樓宇經濟”標杆。
閩江沿線的文旅產業蓬勃發展。“閩江夜游”串聯煙台山、三坊七巷等文化地標,帶動福州獲評全國夜間經濟新銳十城,沿線的非遺工坊增收31%。
以水為脈,串聯起內陸與海洋、傳統與現代、生態與產業,福州這片土地書寫著“因水而興、以港強市”的故事,持續塑造著東南沿海經濟版圖的新面貌。
閩江的濤聲,不僅記錄著沿岸“生態+產業”的共生共榮,更見証著福州從規劃藍圖到經濟躍升的鏗鏘步伐。
現代化產業體系
1992年5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市黨代會上強調:“必須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個新台階,盡快改變港澳粵閩台南中國海區域內我們處於‘后排就座’的狀況。現在我們組織了一個班子,准備做些深層次的探討,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將達到怎樣一個發展水平。”
三十多年來,福州兒女始終牢記殷殷期盼,率先“作示范、勇爭先”,又一次自信地站在東南沿海城市的第一排。
福州高新區。林雙偉攝
2024年,福州地區生產總值達1.42萬億元,又邁上一個千億級台階,在萬億城市中實現爭先進位。
“成績單”的背后,書寫這樣的進階之路:福州持續激發改革、開放、創新動能,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經濟總量向上、結構向優、動能向新,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形成。
而大項目支撐大產業、帶動大發展,又刷新著數據。
福清融僑經開區內,福耀全球出口基地項目建設熱火朝天。該項目總投資32.5億元,規劃年產400萬套高端智能車用安全玻璃,預計年產值30億元,達產后將成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出口基地。
福州台商投資區內,寧德時代羅源新能源基地項目落地,不僅為福州北翼千億級產業集群注入強大動能,也讓園區內的配套企業為之一振。
這一年已到后半程,福州正對照“施工圖”,接續開展“奮勇爭先落實年”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目標任務是今年全力推動4312個項目提速增效,帶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閩江的滾滾而來,不僅為福州帶來了發展動能,更在數字浪潮到來時,激蕩出產業轉型的全新活力。
新的發展坐標
乘著數字化的東風,福州率先從傳統型城市朝著智慧型城市轉變。當年凌雲健筆繪就的宏偉藍圖,讓這座城市的格局之變、產業之變真實地發生:數字經濟已成為福州經濟轉型的核心引擎,不僅實現了規模跨越,更重塑了增長質量。
當傳統產業嫁接“數字神經”,產業肌理隨之重塑。
長樂作為我國最大的花邊產業集群地之一,年產能近100萬噸,約佔全國的70%。如今,當地的花邊生產、針腳之間浸潤著“數字”智慧,大大改變了傳統紡織產業的質量和效益,這正是數字驅動福州產業變革的縮影。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小朋友和機器人互動握手。人民網 陳永整攝
當數字與產業緊密結合,打開的就是未來發展空間。
依靠堅持不懈的科技創新,如今的新大陸是出貨量排名全球前列的POS機供應商﹔經過十余年的深耕,網龍已成為全國數字教育領軍企業……
作為觀察數字中國的窗口,福州數字經濟實力究竟如何?
一組數據給出精准回答:乘“峰”八年,福州落地近800個項目、總投資超7000億元,帶動全市數字經濟規模從2018年的2800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7900億元,年均增長近20%﹔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貢獻度從35%攀升至56%,撐起名副其實的“半壁江山”。
創新驅動下,這份實力更顯扎實——福州數字產業的“筋骨”愈發壯實。2024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領域創新企業達115家,其中“獨角獸”5家、“未來獨角獸”27家、“瞪羚”企業83家,在全省佔比達34.84%。
閩江一路向東,滋養出數字經濟后並未停歇,奔涌軌跡已悄然為福州勾勒出新的發展坐標。
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
躋身“大城市”的福州,下一個航向在哪裡?答案愈發清晰:跨過閩江,直面大海。
沿著“東進南下、沿江向海”城市發展思路,福州不久前召開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推進會,號召全市上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963公裡蜿蜒曲折的大陸海岸線,是福州向海而生的天然饋贈。
作為銜接長三角與珠三角的重要海洋樞紐,福州坐擁江陰、可門、羅源灣等深水良港,四大臨港產業基地在此強勢崛起: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聚集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可門臨港基地構建起化工新材料、現代化能源及港口物流等多元產業鏈條,羅源灣北岸基地引進新能源配套項目25個、總投資超100億元,共同形成潮頭起舞的雄渾產業矩陣。
海洋文明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福州的城市血脈。
福州連江開漁。楊柳州攝
158年前,福建船政在馬尾誕生,成為一部中國“船”奇的開端。這裡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興海軍等一系列強軍興國活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5年,中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從福州馬尾港啟航遠赴非洲,更開啟了福州人與世界深海對話的征程。
從船政故裡的實業興邦到“新漁人”的跨洋逐夢,宏東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平勇等踐行者一路探索,在毛裡塔尼亞建成了目前中國在海外規模最大的遠洋漁業基地,不僅給當地帶來了就業,還為毛塔員工提供捕撈、加工等專業培訓。
在經略海洋的時代命題下,福州以技術突破解鎖海洋經濟新賽道。
興化灣上,全球首套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氫平台“東福一號”持續發力,其制氫技術與深遠海風電、光伏的融合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福州氫能領域企業已實現產業鏈全覆蓋:在制氫端,“東福一號”不斷產業化規模化﹔在儲運端,福大紫金團隊的高效低溫低壓合成氨技術成功推廣﹔在加氫端和燃料電池端,雪人股份和福大紫金都有相關業務……
從濱江到深藍,福州的城市發展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這種轉型不僅是地理空間的拓展,更是依托海洋文明構建開放型國際城市的戰略升級——以海洋為紐帶連接世界,以產業為支撐融入全球。
“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這座城市朝著“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目標,帶領福州兒女從“濱江時代”邁向“深藍時代”,在開放浪潮中書寫新的發展故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福州別樣風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