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讓就近享老更有“醫”靠

2025年09月01日09:33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就近享老更有“醫”靠

 老人聚在一起做香囊。受訪者供圖

老人聚在一起做香囊。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人健康需求愈發多樣化,“養老”與“醫療”的銜接需求日益迫切。

  作為全國首批50個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之一,廈門率先探索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路徑,通過整合服務資源、強化人才培育等舉措,加強老年人看病、護理、照料等環節的有機串聯,逐步形成“社區有站點、家中有床位、服務有團隊”的醫養融合新格局。

  記者近日走訪廈門多家具有代表性的醫養結合機構,探訪“養老+醫療”雙重保障如何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更優解。

  滿足老人就近需求

  “這裡的飯菜合我胃口,‘三高’問題有人監測,樓下就是門診部,不用跑大醫院。我在這裡吃得好、睡得好,兩年下來胖了不少。”說起在思明區蓮前街道(西林)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生活,83歲的傅雅蘭非常滿意。兩年前,傅雅蘭因股骨頸骨折術后需要長期護理,家人多方考量后選擇將她送到這裡。沒想到,康復期結束后,傅雅蘭主動提出“住下”,這一住就是兩年。

  傅雅蘭的經歷,是廈門社區醫養融合的生動寫照。在廈門,很多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既是“養老據點”,更是“醫療服務延伸點”,“醫養一體”讓老年人無需往返醫院與養老院,在“家門口”就解決了養老與醫療的雙重需求。

  “醫中有養、養中有醫”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實現了醫養服務的深度融合。創辦於1999年的廈門蓮花醫院,在2002年便成立蓮花愛心護理院,開創“樓下醫院、樓上養老院”的緊密型醫養模式——蓮花醫院金尚分院與蓮花愛心護理院共享資源,老人若有病情變化,10分鐘內就可轉入醫療區域。“這種模式打破醫療與養老的壁壘,尤其適合半失能、失能老人。”蓮花醫院院長李力介紹。2024年,廈門蓮花愛心護理院入選第一批全國醫養結合示范機構。

  蓮花醫院后埔院區則推出“樓上血透+樓下養老”特色服務,還為臥床老人提供“床旁康復”服務。“血透老人最怕折騰,我們把血透室建在養老院樓上,就是想讓老人少遭罪、家屬少操心。”李力說。

  針對居家老人的醫養需求,廈門推動“家庭養老床位+家庭病床”融合,將專業照護資源直接延伸至老人的家中。“我們通過‘兩床合一’模式,整合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資源,讓居家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一站式’醫養結合服務。”蓮前街道(西林)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主任林麗寬介紹,截至目前,已為轄區內行動不便、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日常助浴、康復護理、緊急就醫協助等上門服務超5萬人次。

  數據顯示,廈門的居家醫養服務網持續擴容,2022年以來累計新增家庭病床達5609人次,居全省首位,逐步形成“社區有站點、家中有床位、服務有團隊”的醫養融合新格局,滿足更多老人“在家安享晚年”的心願。

  精准破解人才痛點

  在廈門市愛心護理院16層,93歲的林敏(化名)精神矍鑠,正帶領其他老人做著手指操。護士長王若蓮指著胸前的名牌感動地說:“這是林奶奶一針一線給我們繡的。”

  誰能想到,幾個月前林敏還因結腸造口手術后愈合差臥病在床,生活無法自理。

  “林奶奶從廈大附屬第一醫院術后轉入時狀態很差,結腸造口處出現了皮膚黏膜分離的早期並發症。”廈門市愛心護理院副院長秦維霞說,護理院團隊第一時間對接醫院腸胃外科護士長梳理病情,在專家指導下定制換藥方案,每天定時消毒、觀察愈合情況,經過兩個月的照料,老人不僅傷口愈合,還主動參與各種康復和娛樂活動。

  作為廈大附屬第一醫院延伸機構,廈門市愛心護理院通過“醫養直通”快速鏈接三甲醫院資源,更以“跟班+進修”機制培育人才,先后推薦骨干加入醫院專科小組跟班實操,安排團隊分批進駐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腫瘤內科、康復科等科室進修學習,避免醫護能力“鈍化”、理念脫節。“這套學習機制,成為護理院服務質量的‘核心引擎’,讓醫護人員對老人的照護更有底氣。”秦維霞說。

  針對養老行業人才吸引力不足、醫護人員易感到“被輕視”的問題,廈門蓮花醫院精准破解人才痛點,對護理院醫生實行獎金系數高於醫院醫生10%的政策,每月額外發放“養老服務津貼”。

  廈門還從多維度發力護航醫養結合人才成長。2024年,廈門組織151名醫護人員參與醫養結合專項培訓,課程涵蓋老年慢病管理、失能老人照護等12個模塊。此外,針對普惠性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推出“帶証入職獎勵”“職業技能培訓補助”等五項獎補政策,僅2024年就為176名養老服務人才發放獎補234萬元。

  “隻有讓從業人員有奔頭、有提升,老人才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養服務。”廈門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白錦焜表示,接下來,廈門將以“強培訓、優激勵、搭平台”為核心,進一步升級養老護理培育體系,建立“養老護理人才職業晉升通道”,建設“養老護理人才信息平台”,為從業人員與機構搭建高效對接橋梁。

  政策突破夯實支撐

  作為創新模式,醫養結合離不開政策的“破題”與“兜底”。“沒有政策突破,就沒有這個能讓老人‘透析不跑腿’的血透室。”李力回憶道。

  2018年,蓮花醫院后埔院區計劃推出“樓上血透+樓下養老”模式,但重重難題橫亙在前:醫療資質審批流程煩瑣,缺乏明確的參照路徑﹔設備採購費用高昂,進口的血透設備動輒百萬元。

  關鍵時刻,廈門市衛健委迅速行動,針對這一新需求,開通“醫養結合項目綠色通道”,安排專人對接審批流程,逐一梳理資質申請的難點,僅用1個月就完成原本需3個月的醫療資質審核。

  同時,廈門市衛健委積極與醫保部門溝通協調,將養老機構內的血透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疇,報銷比例與醫院血透服務持平。這一決策不僅減輕了患者負擔,也保障血透室運營的可持續性。此外,為緩解設備採購的資金壓力,政府給予設備採購30%的補貼,為蓮花醫院節省了數百萬元資金,讓先進的血透設備得以順利入駐院區。如今,該血透室已累計為200余名高齡老人提供便利服務。

  今年2月,廈門出台《廈門市加快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明確“深入推進醫養融合”的目標。

  資源聯動是政策落地的關鍵。廈門積極推動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建立“一對一”對接機制,截至2024年底,醫養結合機構總床位數達11944張,累計為養老機構老人提供服務205383人次。此外,為激發機構服務積極性,廈門探索建立“醫養結合考核評價機制”,對服務達標率高、老人滿意度高的機構,給予年度獎勵。2024年,共有12家醫養機構因考核優秀獲得20萬至50萬元不等的獎勵。(記者 傅韜旭 林澤貴)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