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唯一國家級新區設立十周年做成了哪些事?

人民網福州9月1日電 (記者林盈、實習生鄭舒塵)10年建設,550項重大項目落地,總投資近50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8.4%……1日,福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了福州新區設立十周年的“成績單”。
2015年8月30日,福州新區獲國務院批復設立,成為我國第14個、福建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被賦予“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東南沿海重要現代產業基地、改革創新示范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定位。
十年間,福州新區經濟總量達3331.04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保持8.4%、13.1%、8.4%的年均增速,逐步構建起以數字經濟、新材料新能源、新型顯示、糧儲與食品、生物醫藥健康、文旅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布會現場。實習生 鄭舒塵攝
聚焦數字賦能,福州新區布局存儲、超算、智算和數據交易等數字產業全鏈條,形成“天上三朵雲、中間兩中心、地上兩條路”的數字新基建底座,助力“港數閩存閩算”“車路雲一體化”“人工智能+”等應用落地。
聚焦建群強鏈,福州新區培育大東海、恆申、永榮、金綸等產值超五百億的中國500強企業,匯聚超千家紡織企業,年產值近2000億元﹔打造首個從材料到終端一體化的新型顯示產業園﹔形成萬華、中景、坤彩等國內領先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多項產品產能全球第一。
聚焦綠色發展,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單台機組每年可輸出1億度清潔電能。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場裝機總容量達300萬千瓦,目前建設規模位居福建之首。
設立十年間,福州新區成為改革“試驗田”,探索實施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片區綜合開發等創新舉措。管理體制優化下,逐步構建從指揮部到管委會、再到福州新區(長樂區)區政融合的扁平高效開發建設指揮體系。
推動兩岸融合走深走實,福州新區推進與平潭綜合實驗區一體化協同發展,率先全國,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設立台資板﹔建立台企資本項目便利化的“白名單”制度,新增9項兩岸合作業務。服務台胞台企就業創業,新布局新區兩岸融合社區、行政服務中心台胞台企服務專窗,集成政策咨詢、業務代辦等高頻服務事項,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推行人才服務專員機制,為台灣同胞提供“一對一”精准服務。
交通樞紐建設上,長樂國際機場升級為區域樞紐機場、超大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江陰港區聯通13條“絲路海運”航線,依托“閩都號”中歐、中老班列連通歐亞陸上跨境運輸通道﹔通過布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絲門戶功能,福州新區現代化新興港口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成立全國第三個、福建唯一的跨境合作咨詢委員會——福州新區閩港合作咨詢委員會后,新區累計簽約21項、總投資上百億元的合作項目。中印尼“兩國雙園”以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獲批為契機,形成糧油食品、紡織化纖、輕工機械、能源精化等四大優勢產業。
產業欣欣向榮,城鄉面貌也在十年間大變樣。“一閘三線”、地鐵6號線、國道G316、福州F1濱海快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華山醫院福建醫院、天津大學福州國際聯合學院、十九中學濱海校區、海峽青少年活動中心、第二工人文化宮等優質配套陸續投用,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與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配套的持續導入,讓現代化新城有了人情味、煙火氣。
與此同時,結合“海濱城市、山水城市”重要要求,福州新區實施了森林城市總體規劃,累計投資34億元,建設修復長23公裡、寬300-500米的沿海防護林帶。改造提升沿河景觀及綠帶11.47公裡,形成漳江河、萬沙河等特色濱水空間。
閩江河口濕地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全國山水工程首批優秀典型案例和國家自然保護區最佳實踐案例﹔新區濱海新城岸段入選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和全國“美麗海灣”典型案例。
展望下一個十年,福州新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發揚“敢想、敢闖、敢試、敢冒”創新精神,進一步理順區政融合的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對照“三區一基地一門戶”戰略定位,落實好“十五五”謀篇布局,梳理優化“1+N”規劃體系,用好土地、項目、產業等資源要素,將宏偉藍圖轉化為規劃圖、路線圖、項目圖、施工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