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明溪縣梓口坊村:僑村有特色 文明風貌新

梓口坊村學生參與為老人過集體生日活動。
村容村貌。
村干部戴清華(左一)在市僑益司法保護中心運用遠程視頻調解涉僑民事案件。
三明市明溪縣沙溪鄉梓口坊村是周邊有名的僑村,文明鄉風建設突出“僑”村特色,如今,村裡的文明風貌有了新變化。養護院裡,村干部俯身細問老人飲食情況,詳記在工作筆記本上﹔柑橘園內,農戶們忙著疏枝剪葉,讓每一顆果實都能充分沐浴陽光﹔村部會議室裡,烘干廠建設討論正酣,鄉音裡匯報著最新的進展。
今年上半年,梓口坊村新晉“全國文明村鎮”,鄉風文明的根系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延伸,展現出新僑村的新面貌。
僑村新治理
村部會議室,村“兩委”干部圍坐議事的身影時常可見,每周例會成為破解難題的“金鑰匙”,從田間瑣事到發展大計,大家群策群力。
“黨員隊伍帶頭是關鍵。”村黨支部書記戴清華說。村裡每年培養1至2名優秀青年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嚴格考察,為村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針對出國黨員多的特點,設出國黨員聯系崗、僑眷關愛崗等7個特色崗位,開展微信群組織生活、雲端黨課等,讓海外游子始終能夠觸摸到家鄉脈動。
在平安綜治工作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是梓口坊村的治理密碼。依托“清華調解室”、巾幗志願服務隊等載體,村裡常態化開展“愛心敲敲門”活動,將矛盾糾紛化解在院壩鄰裡間,打造“僑鄉楓橋展示館”,融合“楓橋經驗”與僑鄉治理實際,解決僑鄉治理中的各類問題。
黨員帶頭倡新風。村裡舉辦婚喪簡辦座談會、婚俗講座,邀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文明典型和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輩,講解移風易俗生動案例。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以“線上+線下”的宣傳模式,擴大宣傳覆蓋面,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黨建文化公園內,“家風家訓”欄格外醒目。黃、鄧兩姓佔全村三分之二人口,孝老愛親等家風,融入村規民約。近10年來,梓口坊村成功調處80余起糾紛,保持“零上訪”的紀錄﹔80余名“好婆婆”“好媳婦”在“最美家庭”評選中脫穎而出,孝老愛親的美德在僑村代代相傳。
服務暖民心
在梓口坊村,三成村民遠在歐洲務工經商,450余名留守老人與兒童,成了全村共同的牽挂。
“守好家,就是對海外親人最好的交代”,戴清華的話道出了全村人的共識。
作為全國敬老模范村,村裡的醫養結合中心早已成為老人們的幸福港灣——2016年建成的這座綜合養護院,集醫療、娛樂、膳食服務於一體。
“每天有菜有肉有湯,我一個人在家還沒吃得這麼豐盛。”年過古稀的黃大爺每天都會到養護院的長者食堂吃飯,他的子輩、孫輩都在國外,家裡隻有他一人。“來這邊吃飯的人,情況都差不多,子女基本都在國外。我們每天來這裡和大家吃飯、聊天,很快樂,也很幸福。”黃大爺說。
在長者食堂,老人們每月隻需繳納兩百多元餐費,就能享受到每餐兩葷兩素一湯的熱菜熱飯。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人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專門安排志願者送餐上門。養護員定期協助村醫為老人開展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幫助老人領取藥品等。
遇到養護院內每月一次的集體生日會、重陽節的團圓宴,村民們自發地將家裡的瓜果時蔬送到食堂,逢年過節還會送些雞鴨魚肉為老人們改善生活。食堂門口的公告欄裡,詳細地張貼著養護院的收支情況登記表,每一筆愛心捐贈都記錄在冊。
不僅如此,村集體每年從村財中預留10萬元養老補助金,村裡在外的能人和僑胞自發成立養老基金會,源源不斷的愛心滋養著僑村的敬老事業。
文明更興村
孩子是村庄未來的希望,在關愛兒童方面,村裡與縣檢察院共建“僑守語待”司法管護基地,“四對一”幫扶機制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心媽媽”“臨時哥哥姐姐”的陪伴。廊橋邊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巾幗志願服務隊的“愛心課堂”,讓孩子們在溫暖中成長,也讓海外父母多了份安心。
文明村離不開富民的舉措。眼下,在沙溪鄉梓口坊村的裕登農業糧食烘干廠建設現場,機器轟鳴,工人正加緊安裝設備。“以前農戶晒谷難,濕谷得拉到外縣賣,現在烘干廠8月底就能投用,建成后每天能處理100噸糧食。”企業負責人林金玲介紹。
不止於糧食產業的深耕,梓口坊村還立足本地自然稟賦,在特色種植領域開辟出增收新路徑。走進梓口坊村,連片的柑橘園在陽光下舒展著油綠的枝葉,沉甸甸的果實吮吸著養分——這是村民口中的“金果子”。
僑胞的家鄉情結化作反哺行動:4名黨員僑胞帶回400余萬元資金創辦經濟實體,帶動鄉親家門口就業﹔全村90%的土地通過租賃流轉,80%的林地通過“林票”模式盤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駐,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入。多樣化的產業發展為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機會,吸引部分外出人員回流,有效緩解人口空心化問題,也強化了村裡的文明建設。(王翠萍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