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育新苗 改革譜華章
——聚焦龍岩市教育領域十項重點改革

閩西大地紅色基因代代傳,教育園地改革春風處處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統籌部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龍岩市教育系統將部署轉化為生動實踐,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2024年“十項重點改革”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任務,全面推進《龍岩市實施“教育強市”戰略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與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探索“1+2+N”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模式。自2024年“教育綜合改革年”啟動以來,龍岩市聚焦群眾“上好學”期盼,以系統性思維推進十項重點改革,為革命老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總校領航 135模式構建均衡新格局
龍岩初級中學紅炭山分校揭牌。龍岩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緊密型“總校制”改革是龍岩教育優質均衡的“核心引擎”,打破校際壁壘,讓優質教育資源從“集中在少數名校”變為“惠及全域學校”,成為群眾認可的“民心工程”。
龍岩緊密型“總校制”改革歷經多年探索。2017年在中心城區啟動“名校帶動工程”奠定基礎,2021年按學段組建“教研共同體”(聚焦學科教研)與“協作共同體”(側重校際幫扶)服務區域均衡發展,2022年9月正式推行“總校制”辦學改革,開啟教育均衡發展新篇章。
實踐中,龍岩創新形成“135”緊密型“總校制”辦學模式。“1”即一套班子統一管理,確保總校與分校辦學方向、標准高度一致﹔“3”是健全現代管理、資源共享、考核評估三項機制,為辦學規范高效保駕護航﹔“5”則是實現辦學理念、課程設計、教師研修、課堂教學、教學評價五個同步,推動校際教育質量同質化,縮短新建校、薄弱校與農村學校的成長期。
截至目前,全市100所學校納入緊密型“總校制”改革,覆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多個學段,2025年連城縣(全省唯一全域推進緊密型“總校制”的縣)與龍岩市實驗小學入選省級“總校制”辦學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改革成效深度顯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差異系數降至0.28﹔學前教育“公辦率”從53.33%提升至70.52%,“普惠率”從92.02%提升至94.76%,有效緩解“入園難”問題。2021年以來,《中國教育報》連續4年關注龍岩“總校制”改革實踐,讓“龍岩經驗”走向全國。
協作架橋 “老區+灣區+特區”共繪教育藍圖
“廣州名師的雲端課堂,讓我們也能學到先進教學方法!”龍岩市一中錦山校區李老師的感慨,道出了跨區域教育協作帶來的改變。龍岩緊抓與廣州對口合作、廈門山海協作的機遇,構建起“老區+灣區+特區”教育合作機制,讓沿海優質資源跨越山海,浸潤老區校園。與廣州的協作中,34所廣州優質學校與龍岩38所學校結對,覆蓋全學段。廣龍兩地不僅開展“百名名師師徒結對”“千堂優課共享”,還共建“廣州—龍岩教研協同工作站”,157場教研活動、專題講座讓兩地教師同頻成長﹔廣州市更是在龍岩設立“中小學教師紅色教育基地(古田)”,208名教師在此接受紅色教育與教學能力雙重提升。廈門則以“同步課堂”為紐帶,33所學校與龍岩42所學校牽手,865人次教師赴岩互動。
在協作中,龍岩並未丟掉“紅色本色”——三地結對學校將閩西紅色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廣州、廈門學生走進古田會議會址開展研學,龍岩學生帶著紅色故事走進灣區課堂,形成了“資源共享、文化互鑒”的教育協作新格局。截至目前,廣龍、廈龍線上線下交流超500場,2256名廣州專家教師、865名廈門教師赴岩傳經送寶,3700名龍岩教師在協作中提升能力,跨區域教育合力持續增強。
減負提質 “四減四增”優化教育生態
為破解非教學任務擠佔教育教學時間的難題,龍岩市以“學校管理減壓增效力、教師主業減擾增活力、學生作業減量增潛力、家校配合減責增合力”為核心,打出“減負增效”組合拳,讓教師回歸教學主業,為學生成長留足空間。
改革之初,龍岩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全維度調研,摸清非教學事務與學生作業負擔的核心問題,隨后市縣兩級聯動開展清理工作,201項“社會事務進校園”活動清理125項,208項非教育教學任務精簡171項,128項檢查評比考核壓減合並46項,壓減率達63.69%。為防止問題反彈,龍岩建立“校級清單、縣級台賬、市級數據庫”三級台賬,開展多輪數據監測,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70個,整改職能部門問題110個,並完善多項制度保障減負長效化。
減負不是“減質量”,而是為教育教學“騰空間”。如今,龍岩絕大多數學校利用節省的資源開展科學教育類課后服務,“2項基本服務+3項拓展服務”的課后服務模式覆蓋全市,學生有更多時間培養多元興趣與良好習慣﹔教師通過常態督導與教研員入校指導提升教學能力。2024年,龍岩相關減負案例入選教育部全國典型案例,“輕裝上陣”的教育生態逐步形成。
科學筑基 從課堂到實踐培育創新火種
科學教育夏令營閉營儀式。龍岩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龍岩聯合多部門出台科學教育專項實施方案,從課程、實踐、師資三方面發力,點燃學生的科學夢想,構建全方位科學教育體系。
課程創新是科學教育的核心。龍岩不僅配齊國家科學課程,還開發一批融合地域文化的校本課程,選取多所學校作為科學教育實驗校、特色校率先試點,讓科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實踐平台為學生提供“動手”機會,多所學校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省市級人工智能教育試點校輻射帶動,大量省市級研學基地開展科學實踐活動,眾多學生在各類科教基地沉浸式體驗科學魅力。
師資是科學教育的“脊梁”。龍岩邀請謝華安院士、涂善東院士和清華大學教授等高層次專家來岩授課,近三年培訓科學教師超3000人次﹔依托“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名師工作室,開展80余次專題教研,打磨60余個精品教學案例﹔借助跨區域協作與多部門聯動,通過教師共培、平台共享提升教師創新能力。新羅區入選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多所學校獲評全國或省級科學教育實驗校、特色校,科學教育的“火種”從老區、山區不斷燎原。
紅土鑄魂 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浸潤成長路
作為紅色聖地,龍岩深挖閩西紅色文化資源,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22個,打造省市校館合作思政育人共同體,龍岩學院被確認為全省全面推進“行見八閩”大思政課西部片區研學實踐圈工作牽頭單位,構建富有紅土特色的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體系,讓紅色基因融入學生成長血脈。
課程建設是思政教育的基礎。編印《龍岩市紅色文化教育青少年讀本》,將地方紅色故事、偉大建黨精神等融入思政課堂,配齊相關思想理論學生讀本,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山東濰坊學生來岩開展走進紅色聖地,探究客家生態研學活動。龍岩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實踐體悟讓思政課“活”起來。龍岩探索“思政+宣教+實踐”模式,組織4.8萬人次青少年走進紅色研學基地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大思政課研學活動,實現沉浸式教育。龍岩一中作為全省中學唯一代表,在全省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紅古田·紅故事”等4項“大思政課”入選教育部推廣精品項目。
師資協同為思政教育強基。龍岩聘任22名社會各界人士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組建德育巡講團培訓班主任﹔建設25個市級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名師工作室,組織思政教師開展集體備課﹔近三年表揚優秀思政教育工作者220名,評選市級名班主任40名,多堂思政課獲評省級百堂示范課,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的思政教師隊伍逐步形成。
協同聚力 “331”模式織密家校社育人網絡
龍岩市入選“全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漳平市入選“全國實驗區”為契機,打造“331”(三建立、三抓好、一營造氛圍)協同育人模式,打破教育“學校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多方攜手發力的育人格局。
“三建立”筑牢協同基礎。成立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龍岩市教育局創建福建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實施方案》﹔依托市教科院設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建立市、縣、校三級工作體系﹔將協同育人成效納入縣(市、區)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形成“有人管、有機制、有考核”的工作格局。
完善家長會、學生座談會、任課教師聯席會“三會制度”,開展“千師訪萬家”活動,舉辦3256余場家庭教育講座,近30萬名家長參與﹔抓好家庭教育提升工程,家校培訓惠及5000余人,家庭教育講師團進校園開展講座60場,成立24個市級學校家庭教育工作室,228名家庭教育骨干教師加入﹔抓好資源協同,龍岩市實驗學校成立全市首個校級“教聯體”,與多個社區共建家庭教育服務站,形成“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支持”的合力。
線上線下聯動營造良好氛圍。龍岩在全省率先開通“家校協同育人平台”,開發線上家長課堂,吸引數十萬師生家長學習﹔線下舉辦家長開放日、家庭教育微劇場,節假日向家長發送關愛書信。多個省級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特色學校涌現,協同育人氛圍愈發濃厚。
研學鑄魂 “紅研品牌”傳承紅色基因
龍岩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紅研鑄魂,筑夢遠航”育人品牌,將研學實踐作為傳承紅色基因、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推動紅色教育走深走實。
政策引領為研學品牌奠基。龍岩出台研學實踐教育與紅色研學品牌專項方案,將紅色研學納入教育教學計劃,明確研學頻次要求﹔構建“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教研部門指導、學校主體落實”三級聯動機制,依托“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等平台,整合古田會議會址、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等資源,形成“1(市級營地)+7(縣級營地)”研學網絡。
創新舉措讓研學更具特色。龍岩將閩西紅色、客家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創新“預學-共學-延學”三維學習模式﹔結合區域思政研學實踐圈建設,研發多條精品線路、多門分學段課程,出版系列研學指導用書,構建“紅色+生態+文化”融合課程體系。同時,通過特色活動實現沉浸式教育,開展省市級課題研究,搭建網絡課程,打造數字研學館,形成多樣化研學亮點。
成效斐然讓品牌影響力擴大。龍岩獲評“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入選“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近年獲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支持。多篇案例入選教育部研學典型案例,部分教學成果獲省級特等獎,累計110萬人次學生參與研學,多場特色研學活動獲海內外媒體報道。現有1家國家級研學營地、3家省級研學營地、15家省級研學基地,已成為全國紅色研學的“樣板地”。
數字破壁 “智能+教育”激活課堂新活力
龍岩以政策為引領、平台為支撐實施教育數字化賦能,出台兩項專項方案,構建“1個基座+N個平台+X個應用”的體系,多所學校入選省級以上、市級人工智能試點校。相關數字教育案例獲全國“示范優秀案例”,2024年12月,龍岩市教育局在全省基礎教育論壇作經驗匯報獲好評。
聚焦民生與師生成長,推出積分入學系統,打通多部門數據實現“網上報名、線上審核、掌上辦理”,已服務30余萬名家長,獲主流媒體點贊。“中國夢-行動有我”活動中,學生省級獲獎作品從2022年43件增至2025年139件,近三年41件送全國交流﹔教師作品也多次獲省、全國獎項,部分學生獲全國性學科競賽最高獎項。
深化融合創新與安全保障,依托同步課堂設備舉辦跨區域教學研討活動,吸引多地師生參賽,獲主流媒體報道﹔推進軟件國產化,開發思政與安全教育數字課程,多件作品獲獎交流。核心信息系統完成安全等級保護,獲網絡安全“福建省先進單位”,在全省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中獲優異成績。
陽光護航 “153”機制守護教育公平
為促進教育公平,龍岩自2017年起建立“153”義務教育“陽光招生”機制,即“一套剛性制度、五項工作體系、三個預警系統”,讓招生過程“透明化、規范化”,切實保障家長與學生權益。
在政策設計上,龍岩科學劃分招生批次:房產和戶籍均在招生范圍內的為第一批次,僅有房產、戶籍的分別為第二、三批次,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為第四批次,批次清晰、順序明確﹔積分計算則以房產備案時間、戶口遷入時間按月計分,父母可選擇一方與孩子累加積分,確保規則公平。龍岩打通公安戶籍、社保、不動產權等多部門數據,讓數據多跑路、家長少跑腿。“陽光招生”系統自建立以來服務30余萬名學生家長,實現“網上報名、線上審核、掌上辦理”,提供便捷報名審核服務。
“陽光招生”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近年來,龍岩實現義務教育階段“零掐尖”“零違紀舉報”﹔隨遷子女公辦就讀率提升至96.7%,家長滿意度從較低水平躍升至99.8%﹔2018年,該機制被《反腐倡廉藍皮書》列為全國15個創新實招之一,多地考察團前來學習,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了每個家庭。
大愛暖童 “同心育苗”守護留守娃成長
針對全市上萬名留守兒童,龍岩市教育局出台專項行動方案,從生活、心理、學習多方面給予關愛,為孩子們撐起“愛的保護傘”,讓留守兒童感受溫暖與關懷。
全面摸排是關愛的前提。龍岩利用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創建義務教育留守兒童信息登記平台,動態監測留守兒童成長情況,確保每名孩子都能被“精准識別、精准關愛”。在此基礎上,各地各校組建關愛團隊,與留守兒童100%結對,通過各類暖心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愛心爸爸”“愛心媽媽”團隊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開展交流會、溫馨生日會、團建等關愛活動。龍岩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親情溝通與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各校開通多種親情溝通渠道,方便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全市開展多場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講座,組織數萬名中小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測評,為部分學生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多所學校新建或鞏固心理輔導室,通過班主任培訓提升家校協同共育能力,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困難資助解決后顧之憂。龍岩健全陽光助學機制,實現全學段“精准資助”,2024年發放各學段助學資金超1.7億元,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超18萬人次,確保“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如今,龍岩“大愛龍岩”品牌獲評“新時代精神文明品牌建設先進集體”,關愛留守兒童的做法得到主流媒體報道。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龍岩教育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歇。未來,龍岩將繼續深化“135”緊密型“總校制”辦學模式推廣,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范圍﹔深化“老區+灣區+特區”教育協作,共建跨區域教育共同體﹔推進“5G+AI”智慧教育生態建設,讓數字技術更好賦能教學﹔建設中央蘇區教育數字博物館,讓紅色文化浸潤更多課堂﹔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社會支持教育的強大合力。
紅土育新苗,改革無止境。龍岩正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中茁壯成長,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注入更多教育力量。(記者 盧麗寬 通訊員 馮寶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