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福建
潮起時,且聽山海回響

入秋,在八閩大地上行進,歷經的是一次“翻山趟海”的旅程——
山上郁郁蔥蔥。在“全國林改策源地”——龍岩市武平縣捷文村,村民們輕托菌蓋、巧斷菌柄,埋頭在靈芝基地裡迎接“林下經濟”的回饋。
海面碧波粼粼。在漳州市東山縣澳角村,剛剛結束休漁期,漁港重現喧囂,上百艘漁船忙碌進出,有的正要解纜開捕,有的已經滿載而歸。
山海交融相映。在廈門火炬高新區,廈龍山海協作科創園正式開園,這片濱海的“科創飛地”,迎來一家家來自山區的企業。
…………
“八山一水一分田”畫出“輪廓”、全國第二長的海岸線“描邊”,“依山傍海”繪出福建的“畫像”,也勾勒出共融的發展路徑。過去的五年,福建一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一邊下好沿海和山區這“一盤棋”,“山與海之歌”越唱越響亮。
山的回響——綠水青山是永遠的驕傲
“以前山上‘不長草’,現在能長出‘高產糧’。”
前不久,閩西山區迎來早稻收割、晚稻插秧,53歲的農戶傅萬生一測收成,發現自家的稻田畝產增產了近百斤,連連感慨。
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曾經,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別說種糧食,連土都固不住。
“山上沒有足夠的樹木和水源,本該用來種田的秸稈,都被拿去燒火、喂牛了,秸稈不還田,土壤肥力就不足以種田。”傅萬生是個種糧“老把式”,回憶起過去“不及膝高”的水稻仍嘆氣。
為了讓“荒山披綠”,長汀人民開始了持續數十載的“綠色接力”,創造了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的“長汀經驗”,書寫了“綠色奇跡”——水土流失率從1999年的23.82%降低至2024年的6.31%,低於福建省平均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長汀縣萬畝水稻田。人民網 李唯一攝
山上“披了綠”、固住土,就種得下糧、種得出好糧。
三年前,長汀縣局部試種新引進的水稻品種“福香佔”,一舉創下該品種在福建省的最高畝產量。
過去,“多山”被視為制約福建發展的因素,一個個山村、一座座山城的發展願景因山而被阻隔。思路一變天地寬,山是屏障亦是“通途”——福建是全國最“綠”的省份,森林覆蓋率連續46年位居全國第一。
“這些年,福建更加郁郁蔥蔥了。綠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要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說。
山上覓綠、土裡掘金,牢記囑托的福建人更懂得了“靠山吃山”的真諦,讓每個山頭都成為“金窩窩”,飛出一隻隻“金鳳凰”。
位於三明市西北部的明溪縣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縣之一,常有珍稀鳥類來“光顧”。為了保護這些“山間精靈”,當地下了“苦功夫”——2018年,明溪發出全國首份“護鳥令”,隨后建立了生態巡回審判庭,不時下鄉入村,以案釋法。2022年,明溪劃定全縣全部行政區域為禁獵區。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些小家伙看著不起眼,其實都是‘寶貝’。保護得越好,‘寶貝’就越多。”謝芳林是縣裡第一批“鳥導”,在他看來,全民護鳥“筑巢引鳳”,換得小鳥“銜”來“致富經”:隨著觀鳥產業體系日趨完備,當地每年吸引超過3萬名來自全球的觀鳥愛好者,明溪人民由此多了一筆可觀的生態收入。
明溪縣觀鳥點內,觀鳥愛好者們拍攝珍稀鳥類身影。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荒山變“花果山”、小鳥成“綠色GDP”……這樣的故事,在福建的山林間隨處可尋,綠水青山正成為福建永遠的驕傲。
海的高歌——做好“海”的文章
剛過處暑,才開漁沒幾天,漳州市東山縣澳角村村民許海亮就駕著漁船駛回漁港。
“滿載而歸。”船才一靠岸,許海亮就迫不及待地亮起嗓門對著碼頭上的鄉親們喊道,路過的游客聞聲也“湊熱鬧”來問價。
東山縣澳角村迎來開漁。呂以樂攝
隻見漁獲滿艙,雜魚、蝦、螃蟹等各色海味應有盡有。很快,這些品相上佳的漁獲就會被打包運往當地海產品加工廠,隨后通過現代物流出現在全國各地百姓的餐桌上。
澳角村,位於福建東山島東南部,狹長的半島猶如伸入海中的筆刷。202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澳角村考察,在村內碼頭察看海鮮干貨和漁獲產品,了解當地推進鄉村振興情況。2001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期間曾經來過這裡。時隔23年,看到鄉村發生了巨變,總書記深感欣慰。他感慨地說,鄉村振興還是要發揚優勢,做好“海”的文章。
立足“海”的優勢,這個“窩”在海島上的漁村,從漁民靠簡陋木船“討小海”,到如今發展出了海洋捕撈、水產品養殖、海產品加工、電商微商、鄉村旅游等五大產業,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
“現在村裡的環境更好了,游客更多了,大多數村民都實現了‘村裡有別墅、城裡有套房、出門有小車、銀行有存款’的美好生活。”澳角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林華忠說。
閩南,漳州東山上漁獲豐收﹔閩中,福州連江的鮑魚還在千裡之外的山東榮成海域“度假”。
鮑魚為啥要“度假”?“主要是為了‘避暑’。”連江縣鮑魚養殖戶吳永壽解釋,“四五月份,隨著氣溫升高,南方海水溫度太高了,鮑魚不好養活,所以需要把鮑魚‘往北遷’,等到10月份天氣涼下來,再遷回來。”
連江縣鮑魚產量約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人民網 葉青卿攝
“南鮑北養”雖工程不小,但“千裡行”卻能換來“好收成”。這些年,連江縣將近三分之一的養殖戶都復制了“南鮑北養”的模式,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利潤增加近億元。單是今年,連江就有2萬噸的鮑魚到北方“避暑”,預計到今年10月,可以收獲3萬噸鮑魚。
正是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創新的養殖模式,連江縣漁業產值連續5年位居全國縣級第一。其中,鮑魚產量更是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
閩在海中。於福建人而言,海是“飯碗”,是藍色“聚寶盆”。
過去的五年,福建13.6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創造了穩居全國第三的海洋生產總值——水產品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一,遠洋漁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海上糧倉”更加豐盈。海上風機接續下線,自主研發的“大國重器”連續刷新世界紀錄﹔臨港石化、航運物流、海洋信息等領域“冒出”一個個千億乃至萬億級臨港產業,“藍色引擎”更強勁。
從蔚藍走向深藍,從“傳統捕撈”走向“全鏈升值”,福建始終經略海洋,向海洋要食物、要發展,做實“海”的文章。
山海交響——下好“全省‘一盤棋’”
走進位於龍岩市新羅區的海德馨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裡各色“大塊頭”應急車擠擠挨挨地停放著,整個空間有些“狹仄”。
“今年應急產業迎來井噴。訂單多了,我們產能就跟不上,最近在廈龍山海協作產業園又拿一塊地,馬上就要開始動工建設了。”該公司行政副總經理江媛英說。
選擇在廈龍山海協作產業園落戶擴產能,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園區的政策優勢。“這裡是全國唯一可以同時享受到經濟特區和老區政策疊加的經濟區,也是山海協作的成果。”廈龍山海協作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海德馨汽車公司的總裝車間。人民網 李昌乾攝
龍岩與廈門,一山一海。濱海的廈門有人才、資金、產業等優勢,山區的龍岩有勞動力、土地上的資源優勢,“山”與“海”攜手實現“1+1>2”。
這邊,龍岩的產業園裡生產正酣﹔那邊,廈門的科創園正“蓄勢待發”。就在8月,在廈門火炬高新區,廈龍山海協作科創園正式開園,首批27家龍岩企業入駐園區,開啟“廈門研發+龍岩生產”的飛地經濟發展模式,新時代山海協作又有新動作。
客觀來說,由於資源稟賦差異,發展歷史不同,福建的山區與沿海發展程度有明顯的差距。今年7月,福建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召開,“協調發展”是大會的主題。
福建靠山面海,北連長三角,南接粵港澳……立足資源稟賦,才能找准協調發展的“出路”。於是,向內——山海統籌、共同發展,向外——主動對接、互利互惠,成為福建下好“全省‘一盤棋’”的“協同式”。
老區武平,坐落在閩西群山之中,這裡曾經是福建的“省尾”,近五年來搖身一變成為“全省縣域重點產業鏈試點縣”,其中的“變量”就在於“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雖為距離省會福州最遠的縣城,但毗鄰大灣區,昔日的劣勢變成了優勢。“2019年,我們縣的招商團隊在廣東考察時發現,深圳、東莞、廣州等地新型顯示產業在轉型升級中出現整體產業外溢跡象,覺得是個機遇。”武平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連琴鳳說,跟當地企業聊了聊,距離大灣區不過400多公裡的武平,引起了這些企業的興趣。
武平縣引進的上百家新顯產業企業中,近九成來自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網 李昌乾攝
放下包袱、放開手腳。當年,當地就瞄准建設高標准的“清潔產業園”——武平高新區,開啟了“筑巢引鳳”。五年過去,一場“逾山越海”的產業轉移浪潮結出累累碩果:截至目前,武平全縣引進新顯產業企業已達126家,全產業鏈營業收入近百億元,近九成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形成集群競爭優勢。
山海“協奏曲”回蕩在八閩大地。五年來,福建實施了近1300個協作項目。全省老區縣GDP總量從2020年3.16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4.08萬億元,增長29.1%。
山風吹向海洋,海風拂過山崗。八閩大地高質量發展從何而來、往何處去?且聽山海回響。
(唐維紅、余尤宜、胡琳、葉青卿、林曉麗、李唯一、林盈、陳藍燕、李昌乾、楊灝昱)
點擊進入專題
【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地方系列報道】
遼寧篇 安徽篇 湖北篇 山東篇 廣東篇 江西篇 浙江篇 吉林篇 山西篇 重慶篇 河南篇 陝西篇 湖南篇 上海篇 廣西篇 北京篇 海南篇 寧夏篇 青海篇 河北篇 雲南篇 內蒙古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