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e評丨以“三力”破題區域融合 讓福建基層發展綻放協同之花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對於福建基層年輕干部而言,立足八閩大地,推動區域融合發展,既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更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們要以“三力”為抓手,在區域融合中書寫基層發展的新篇章。
以規劃引領力繪制融合藍圖,下好全省“一盤棋”。推動區域融合,要跳出“一縣一域”局限,以全局思維統籌落子。福州都市圈以“強省會”為牽引,聯動平潭綜合實驗區打造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區,既強化省會輻射帶動,又探索兩岸規則銜接。廈漳泉都市圈依托福廈高鐵、城際鐵路網加速“一小時生活圈”成型,推動產業梯度轉移與港口資源整合,讓“廈門研發、泉州制造、漳州配套”的鏈條更緊密。泉州更以“環泉州灣中心城區一體化”統籌晉江、石獅、南安跨江通道建設,推動縣域經濟從“單打獨斗”轉向“組團共進”。這些實踐啟示我們基層年輕干部,規劃引領的關鍵在“統”,統資源稟賦、統產業定位、統民生需求,讓每個區域都成為福建發展拼圖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板塊,在協同中放大整體效能。
以要素流動力激活融合動能,打通發展“任督脈”。區域融合需要打破要素流動的壁壘。廈門作為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通過“飛地園區”模式引導資本、技術向龍岩、三明等山區延伸,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配套落地。泉州民營經濟活躍,通過“產業鏈招商”吸引寧德鋰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泉州布局應用端市場,形成“寧德制造+泉州應用”的互補格局。南平生態資源豐富,通過“生態銀行”機制將分散的林業、水權等資源打包整合,吸引福州、莆田等地資本下鄉開發康養項目。基層年輕干部當學“巧匠”,善用政策杠杆撬動要素流動,讓福州的資本、廈門的人才、寧德的鋰電、南平的生態、泉州的制造,在協同中碰撞出“1+1>2”的火花,真正讓要素“流”起來、“活”起來。
以民生共享力夯實融合根基,織密服務“一張網”。區域融合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福州都市圈推動“環灣同城化”公共服務共享,晉江、石獅居民在福州三甲醫院可享受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平潭綜合實驗區探索兩岸“融合社區”模式,為台胞提供與大陸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住房服務,讓“兩岸一家親”可感可觸。基層年輕干部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政務服務等領域推進“跨域通辦”,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融合就在身邊”。“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當群眾在區域融合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發展就有了最深厚的根基。
八閩大地,山海交響。從“閩道難”到“閩道通”,從“各自為戰”到“協同共進”,區域融合的畫卷正在基層徐徐展開。作為新時代的基層年輕干部,我們要以規劃引領力繪就藍圖、以要素流動力激活動能、以民生共享力夯實根基,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展現福建擔當,讓基層發展的協同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作者系泉州晉江市東石鎮人民政府黨建辦副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