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高新區:以知識產權估值變注冊資本金,喚醒“知產”新活力

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
2025年09月16日08:5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如何讓躺在實驗室的“沉睡”專利,掙脫紙面束縛,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的現實生產力?

在福州高新區這片196平方公裡的創新熱土上,一場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破壁行動”正在上演。

從高空俯瞰福州高新區,道路縱橫交錯,車輛川流不息。福州高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從高空俯瞰福州高新區,道路縱橫交錯,車輛川流不息。福州高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全國率先實現專利直接轉化為注冊資本金、推出專屬知識產權金融產品、構建“產學研金服用”全鏈條生態……一系列創新實踐,讓“知產”真正變“資產”,為科技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手握核心專利,卻因缺固定資產抵押貸不到款﹔想創業注冊公司,苦於沒有現金注入資本金。”這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發展困境。

在福州高新區,不乏有高校科研團隊研發出先進的專利,卻因資金匱乏,只能將技術轉讓給企業,喪失了成果轉化的主導權。

為了打破這一“僵局”,9月9日,福州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知惠行”專項活動暨“高新知融貸”高新區專屬產品發布會,在福州高新區創新園舉辦。

福建首個高新區專屬知識產權金融產品“高新知融貸”正式亮相,更引人矚目的是,福州高新區宣布全國率先實現“專利直接作為注冊資本金”,無需企業追加現金,通過“知創福建”線上平台進行專利預評估,作為公司注冊資本的參考之一。這是推動知識產權由“智產”向“實資”轉化邁出實質性一步,為更多企業通過知識產權增資擴股,增強市場競爭力提供福州示范樣板和創新通道。

“這一突破,本質是讓知識產權從‘技術憑証’變身‘資本憑証’。”福州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解釋,截至目前,已有4家企業成為政策“嘗鮮者”,其中3家通過專利評估實現“零現金”注冊,告別“有專利難創業”的尷尬。

“這政策來得太及時了,真是場‘及時雨’。”華達智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木林表示,此前,企業通過“微改造”和漸進式創新,用200萬元的技改投入,實現了接近3600萬元新設備所能帶來的效能提升,此筆貸款將助力企業進一步智能化升級。

知識產權要“活”起來,絕非單一環節的突破,而是需要政策、金融、服務的“合力突圍”。在福州高新區,一套由政府、銀行、平台聯動的知識產權“全鏈條賦能體系”逐步成型。

作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和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試驗區,福州高新區依托兩大國家級平台筑牢服務根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讓企業享受“家門口”的專利審查服務﹔福建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則將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領域的專利預審周期壓縮至2-3個月,較全國平均速度快4-5倍,為專利快速轉化“搶時間”。

位於福州高新區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州高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位於福州高新區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州高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不僅如此,福州高新區還推出專利貸款利息補貼、“白名單”動態跟蹤等政策,針對擁有核心專利的企業,提前對接金融與資源支持,讓政策紅利精准落地。

對於銀行機構來說,中國銀行作為首批參與機構,率先為高新區專屬定制並推出“高新知融貸”專項產品——企業僅憑專利即可作為唯一質押物申請貸款,無需搭配房產、設備等固定資產,且貸款利率與有抵押貸款持平,大幅降低融資成本。

“我們也非常看重企業的創新發展潛力,而非僅看營收規模。”中國銀行福州高新區支行行長張宇舉例,一家年營收200萬元的科技企業,憑借3項發明專利,成功獲得300萬元貸款,用於技術產業化。截至目前,該產品已助力多家企業突破資金瓶頸。

“知創福建”平台,則是這一套知識產權“全鏈條賦能體系”的關鍵樞紐。其搭建凝聚多方協同之力:在國家、省、市各級知識產權部門的指導支持下,聯動審協福建分中心、福建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及省市區三級資源共建,為知識產權轉化提供全流程支撐。

功能上,平台一方面通過線上評估系統開展專利預評估,打通專利估值與銀行融資壁壘﹔另一方面承擔資源對接職能,既盤活高校閑置專利,又匹配企業技術需求。福州大學、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等10余家高校科研機構扎根高新區,每年新增專利申請超2000件,通過平台與500余家科技企業(涵蓋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三大產業集群)精准對接,讓實驗室成果找到“用武之地”。

在福州高新區,專利轉化的“含金量”正通過一個個鮮活案例不斷顯現。

從閩都創新實驗室孕育而生的量子雲碼,可實現品牌防偽、渠道管控、安全溯源等功能,廣泛應用在五糧液、百雀羚等750多種產品上,累計發行量近270億,產品收益達1億元﹔

在中科芯源,全球首例萬瓦級海洋照明燈、綠光陶瓷LED、水下集魚燈等產品的核心“配方”,是閩都創新實驗室科研團隊領頭人洪茂椿院士研發的大功率透明熒光陶瓷技術……

像這樣讓成果落地生“金”的故事在福州高新區隨處可見。以閩都創新實驗室為例,不到5年,實驗室落地轉化創新成果62項,帶動企業新增產值超200億元。

這些成果的涌現,源於福州高新區長期以來對知識產權全鏈條建設的深耕細作。這些年來,福州高新區圍繞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和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試驗區建設,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打造知識產權全鏈條服務模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持續的發力換來了豐厚的回報,區域內企業創新活力與知識產權發展質效顯著提升。目前,福州高新區全區已注冊各類企業2.5萬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500多家,佔全省約18%,佔全市約54%,今年又新申報440多家,佔全市約28%﹔專利授權量達2294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00件,連續三年居全市首位。

福州高新區的園區中,造型各異的建筑鱗次櫛比,其間點綴著波光粼粼的湖泊與精致的公園,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創新環境。福州高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福州高新區的園區中,造型各異的建筑鱗次櫛比,其間點綴著波光粼粼的湖泊與精致的公園,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創新環境。福州高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隨著知識產權“護城河”持續加固,這片創新沃土正加速釋放“五鏈融合”的乘數效應,在高質量創新發展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創新是一項需要全流程保障的系統工程。當專利從“紙面上的成果”變為“市場裡的效益”,如何讓轉化成效持續落地,讓企業在發展中始終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好的營商環境,是關鍵。

優質的服務生態,正是成果長效落地的“壓艙石”。依托轄區企業集中於樓宇辦公的特點,高新區政府部門創新走訪模式,一次就能覆蓋20-30家企業,將問題響應時間壓縮至24小時內﹔建立企業、政府、銀行三方聯動微信群,讓訴求反饋、問題解決實現“實時直達”﹔更通過推行“白名單”制度,動態跟蹤擁有核心專利企業的發展需求,提前對接金融資源與政策支持,把服務做在企業開口之前。

“過去,專利是‘沉睡的寶藏’﹔現在,它是科創企業的‘啟動鑰匙’。”望著高新區鱗次櫛比的科創樓宇,上述福州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感慨道。

以“知識產權轉化為注冊資本金”為突破口,福州高新區通過政企銀協同構建起“評估-注冊-融資-轉化”全鏈條體系,不僅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開辟了“輕資產創業”的新路徑,也為全國知識產權金融創新提供了“福州樣本”。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中國銀行聯合發布《關於開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知惠行”專項活動的通知》,明確提出“創新知識產權融資服務模式”。“福州高新區的首創模式,正是對國家政策的率先落地,通過形成示范效應,有望虹吸更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業團隊搶灘入駐福州高新區。”福州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未來,當更多“沉睡”的專利在政策賦能、金融助力、生態支撐下“振翅起飛”,知識產權將真正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讓福州高新區在創新賽道上持續領跑。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