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走出強村富民新路子

金秋時節,走進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的鄉村,處處可見豐收景象:梨園果滿枝頭,油茶香飄四野,黑雞茁壯成長,農民笑容洋溢……
近年來,德化縣積極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通過村黨組織牽頭整合資產、資源、資金,帶領群眾成立專業合作社,以支部引領、規模運營、利益聯結,有效破解了“集體窮、群眾散、產業弱”等難題,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目前,德化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25家,173名村“兩委”、238名黨員致富能手進入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任職,帶動入社農民人均增收2.5萬元,實現“引導農民種、督促農民管、幫助農民賣、促進農民富”的效果。
葡萄豐收,果農臉上洋溢著笑容
支部引領,產業有了新活力
“村黨支部帶頭,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原來我們隻會種草藥,現在搞起了民宿、房車營地,吃上了‘旅游飯’!”雷峰鎮李溪村村民李大爺高興地說。該村黨支部以集體土地資源入股,吸引7位鄉村能人回鄉創業,成立李魁林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托“千畝竹海”資源,發展林下種植、生態養殖和鄉村旅游,探索“林藥+林禽+林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在德化,這樣由黨組織牽頭創辦的合作社已不是個例。
在水口鎮湖坂村,村黨委書記黃祖博介紹:“我們村領辦的湖心島專業種養合作社擁有300畝林下種植基地和80畝水果種植園,還結合我們自產的農產品打造了民宿、農家樂等游樂設施,年均銷售額有50多萬元。”在湖坂村黨委引領下,合作社精准布局“種養+加工+文旅”一體化產業鏈,成功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於一體的國家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24年合作社成功創建“三星級”森林人家。
德化縣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引領作用,積極整合村內閑置資產、技術人才、市場渠道和金融支持等各類資源,為合作社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服務,逐步培育出特色農業型、文旅融合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種合作社發展形態。在村黨組織的帶動下,目前全縣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8家、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72家,有力推動了農村產業多元發展和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規模運營,品牌走向大市場
“我們合作社實行‘連片開發、統一農資、統一技術、統一收購’,農民按標准種植,合作社集中加工銷售,不僅品質有保障,規模也上來了,價格更有競爭力。”龍潯鎮英山村珍貴淮山農民合作社負責人林福龍介紹道。“以前我們自己賣產品,價格低還沒保障。現在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品牌銷售,單價從原來的2.8元每斤提高到現在的8元每斤,社員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合作社社員陳大姐高興地說。
龍潯鎮英山村珍貴淮山農民合作社通過產業鏈條輻射帶動全縣各鄉鎮農民種植淮山3萬多畝,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形成了區域化的特色產業布局,每年產值上億元,帶動863戶農戶增收,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德化縣推行“統一生產標准、統一質量保障、統一品牌標識、統一包裝設計、統一市場營銷”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圍繞茶油、淮山等特色農業產業持續深入推進“一村一品”,通過跨村聯建、村企聯建等形式帶動合作社協作發展,串點成線、聚片成面,形成規模效應,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區域品牌。截至目前,德化縣共有8個農產品列入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1個農產品獲得地理標志証明商標,12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利益聯結,農民增收有保障
養蜂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副業之一
在湯頭鎮吉山村的紫秋刺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村黨支部書記賴發露說:“我們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並優先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社員不僅可獲得工資和3萬元的年保底收益,還能在合作社盈利后按股金比例參與分紅,大家的積極性顯著提高。”此外,該合作社還通過訂單農業方式,定向收購村民農產品,以“訂單收入+二次分紅”機制進一步拓寬農戶增收渠道。
國寶鄉格頭村黨委領辦的優寨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脫貧戶”的模式,不僅免費向脫貧戶發放蜂箱和生產物資,還以訂單形式保價收購蜂蜜、蜂王漿等產品,幫助每戶脫貧戶年均增收1.5萬元。同時,村集體以資金、場地等資產入股合作社,每年享受經營分紅,並通過整合包裝、推廣銷售等環節獲得增值收益,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近8萬元,真正做到了集體壯大與農民增收互促共贏。
德化縣通過“一社一策”建立起“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績效獎勵+務工收入”的多元分配模式,村集體通過資產入股獲得分紅收益,農戶通過產品銷售、勞務輸出、股份分紅等多渠道增收,構建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聯結機制,形成抱團發展良好格局。(文/圖 鄭思凡 彭欽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