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外賣”,福州這群騎手有了新“使命”

“您的外賣到了,還有一份《水質保護倡議書》請簽收!”在福州閩清縣,穿著各色工裝的外賣騎手們正穿梭奔忙地送餐,這樣的對話已成為街頭巷尾的新常態。
今年以來,閩清縣以“四輪驅動”專項行動為契機,積極探索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深化河湖長制工作,推動外賣騎手從“服務對象”轉變為“治理力量”,200余名外賣騎手化身“流動前哨”,讓護河愛水理念搭上了即時配送的“快車”。
騎手巧變“前哨兵”,送餐巡查兩不誤
騎手們每天穿梭於樓宇巷陌,點散、線長、面廣,機動性強又貼近群眾,天然具備成為“民間河長”的優勢。閩清縣聯合外賣平台,組建起一支200余人的 “水質提升宣傳騎行團”,賦予他們政策宣傳、民情傳遞、日常巡查等新職責。
閩清梅溪美景。鄭新潤攝
這些騎手一邊派送訂單,一邊隨餐附上《水質保護倡議書》和溫馨提示卡,把護河愛水的理念送進千家萬戶。自“保衛母親河——梅溪水質提升攻堅年”行動開展以來,已累計發放倡議書1.2萬余份,覆蓋群眾超3萬人次。這一創新實踐打通了河湖保護“最后一公裡”,使河長制工作真正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驛站升級“前哨站”,休息議事雙提升
線下的“暖心驛站”原本只是騎手們休息充電的場所,如今被賦予了更多功能。閩清縣通過多部門合作,開展“凝聚職工力量,共護碧水閩清”等主題培訓活動12場,將驛站升級為集休息、學習、議事於一體的“基層治理前哨站”。
奔波的騎手們向居民發放倡議書。閩清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在這裡,騎手們反饋日常送餐途中發現的河道問題、參與社區議事,逐漸形成“固定服務點+流動宣傳站”互補的網格化治理新模式,實現“邊走邊治、隨送隨宣”。
多元共治顯成效,小支點撬動大格局
由政府引導、平台協同、騎手出力、群眾參與,閩清縣逐步構建起高效互動的多元共治機制。騎手的角色也從最初的水環境保護宣傳,逐步拓展至社情傳遞、文明宣傳等多個維度,“治理多面手”隊伍持續擴大。
奔波的騎手們向居民發放倡議書。閩清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他們不僅是城市的“活地圖”,更是民情的“傳感器”,極大延伸了基層治理的感知觸角和響應半徑。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增強了新就業群體的歸屬感、榮譽感與社會價值感。
如今在閩清,騎手們依舊日夜奔波,但他們送出的不止是餐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治理責任——他們用車輪丈量街道,用溫度傳遞政策,成為守護閩清綠水青山中一道無處不在、默默閃耀的“新”力量。(林心潔 張玫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