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社會資源、讓體育融入日常生活 廈門以創新思路破解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

近鄰運動會是廈門市全民健身運動會的三大板塊之一。記者 陳理杰攝
廈門市體育局以創新思路破解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據統計,2024年底,廈門市已累計建成671處近鄰運動場、5處國家級體育公園、3處市級體育公園、場地面積增加255.4萬平方米。如今在廈門,體育不再是“特定時間、特定場地”的專屬活動,已融入日常“生活場景”。這背后,是廈門聚焦“群眾健身便利度、體育資源利用率、產業發展融合度”,通過公益金效能釋放、場地資源盤活、智慧體育升級三大機制,形成“提質增效—民生受益—企業賦能”的良性循環,讓體育事業既“惠民生”又“促發展”。
公益金“精准滴灌” 撬動資源惠民生
湖裡區五緣灣橋墩體育公園,是由市級體育公益金支持、帶動區級財政與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從申報到落地不到6個月——效率提升源於公益金管理機制改革,將“資金效能”轉化為“民生實效”,同時撬動社會資源惠及關聯企業。
廈門率先全國開展體彩公益金分配機制改革,修訂出台《廈門市體育彩票公益金支持體育事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以上年度體育事業發展成效和本年度體育事業建設規劃兩大維度展開考核,細化7個二級、22個三級評價指標,“多勞多得、優績優配”讓各區從“等資金”變“搶著干”。
強化績效管理提效保民生,增設項目現場答辯環節篩選重點項目,採用“80%預付+20%達標撥付”的分階段資金管理模式,搭配“事中監測+事后評價”閉環管理。改革后部分區公益金使用率從30%提升至100%,更確保公益金精准匹配群眾健身需求,避免資金閑置浪費,實現“資金跟著需求走、效能跟著目標走”。
2024年,市級2636.6萬元公益金如“精准滴灌”,帶動超4000萬元配套資金,讓255.4萬平方米健身場地“從圖紙到現實”:同安區的雲埔村體育公園、集美區的智慧健身房……群眾“出家門進場地”成日常。
公益金還顯“杠杆效應”:既“惠民生”,也“活產業”。健身器材採購項目中,本地企業憑技術拿下訂單﹔場地建設熱潮裡,多家建筑企業拓展“體育場地改造”新業務,“閑置廠房變球館”成了他們的“活廣告”。
場地“騰籠換鳥” 盤活空間提效能
“以前是廢棄物流倉庫,現在成了我們的‘主場’!”海滄一支業余籃球隊的隊長陳先生告訴本報記者。廈門把“盤活閑置空間”作為場地供給“突破口”,聯合多部門梳理公園綠地、舊廠房、橋下空間等“沉睡資源”,出台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廈門市公園綠地全民健身設施設置指引、廈門市體育公園建設工作方案、廈門市工業(倉儲)用地自行改造管理辦法等系列配套政策,讓“低效用地”變身“健身磁場”。海滄區成功將11座閑置廠房和356處閑置用地改造成室內健身場館、小型足球場、籃球場、健身廣場等,盤活面積達18.6萬平方米,有效增加體育場地供給,實現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
校園場地“共享革命”亮眼,廈門在全國率先推進中小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通過“統一改造+智慧管理+保險兜底”模式,讓操場晚上“亮起來”,實現“能開盡開、規范運營”。目前已有183所中小學校場地對外開放,注冊健身市民達110萬人次,累計服務達1000萬人次,相當於給城市新增數十個“不打烊健身房”,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群眾“健身去哪兒”的難題,同時也讓參與改造的建筑企業、研發智慧系統的科技公司從中找到新商機。
自然稟賦也被“用活”,結合“山海相擁”的天然資源,廈門將體育設施建設與城市景觀規劃巧妙結合,打造了山海健康步道、空中自行車道等高品質健身場景。全長23公裡貫穿廈門本島東西的山海健康步道,獲“國際市政工程協會卓越獎”和“國際市政工程協會試點獎”。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7.6公裡空中自行車道,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既是世界最長空中騎行系統,也是游客感受廈門的“獨特窗口”。廈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榮膺“中國鋼結構金獎”,有國內唯一可直接觀海的場館。建成使用一年多來舉辦各類賽事演藝超60場次,接待觀眾突破80萬人次。“體育+景觀”的融合模式大大提升了空間使用的“復合效能”。
健身“數字賦能” 跑出服務加速度
“刷臉進門,自動識別數據,還會給出運動建議,像科幻片裡的‘未來健身房’!”思明區24小時智慧健身房裡,市民林女士點贊“無人值守卻啥都不少”的體驗。廈門用數字化給體育服務“裝引擎”,46個智慧健身房覆蓋6區,免費入場健身市民累計超100萬人次。
通過i健身平台和智慧化管理打通“實名注冊—刷臉入場—智能指導”全流程,採集數據,提供科學健身方案,解決了廣大市民“健身時間受限、缺乏專業指導”等問題的同時,大幅降低了企業運行成本。
全市統一的智慧體育平台更是場地預約、公益課報名、賽事查詢的多功能神器。過去跑多地、打多通電話的事,現在“一鍵搞定”。平台實時監測場地動態,設施故障響應從一天縮到3小時,管理成本降了,場地利用率卻漲了。
體衛融合也因科技更精准,依托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技術創新支持,廈門探索建立體衛融合運動處方管理系統。28個試點單位的體質監測一體機,像“健康管家”一樣為市民生成定制化運動處方﹔3個社區智能運動健康中心、60個智能健身艙,讓AI教練“手把手”教科學鍛煉。目前,超15萬份個性化運動處方、250萬人次AI指導,幫市民跳出“盲目健身”誤區。
從公益金“精准滴灌”,到場地“騰籠換鳥”,再到智慧體育“數字賦能”,廈門體育效能建設,讓“全民健身”從口號變“沉浸式體驗”。當健身場景更豐富、體育服務更智能,這座城市的“運動活力”,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亮麗風景”。(記者 路鵬宇 通訊員 詹夢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