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守好“無價之寶”  讓“生態顏值”蝶變“富民產值”

李唯一 李昌乾 楊灝昱 謝星宇 林盈
2025年09月24日09:5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鳥兒輕盈地橫掠天際,金魚歡快地於碧波間嬉戲﹔抬頭是碧空萬裡,低頭見芳草萋萋……夏末秋初,行走在福建三明,仿佛置身於“調色盤”,處處蘊藏著盎然生機。

連續多年位居“中國綠都”評價榜首的三明,同時擁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等多張國家級“生態名片”,空氣、水質量長期位居全國全省前列。2024年,三明市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十四五”以來最優,6個縣空氣質量排名進入福建省前10位,流域水質排名居全省第二,水環境質量進入全國前30位……於三明而言,生態是最大的優勢,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立足生態資源稟賦,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囑托,三明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之以恆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讓“生態顏值”蝶變“富民產值”。

俯瞰綠都三明。人民網 李昌乾攝

俯瞰綠都三明。人民網 李昌乾攝

理念之變——

從“短視開發”到“生態優先”

三明之所以能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在於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在當地,一個關於“炸藥包下搶救遺址”的故事,口口相傳。

位於三明市三元區的萬壽岩遺址是福建境內也是華東地區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將福建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推進了近二十萬年,因此,該遺址也有‘南方周口店’之稱。”走近船帆洞口,萬壽岩遺址博物館宣教科負責人楊駿徽如是說。

萬壽岩遺址。人民網 李昌乾攝

萬壽岩遺址。人民網 李昌乾攝

然而,這個珍貴的史前遺址,曾面臨被摧毀的風險:上世紀70年代,由於萬壽岩蘊藏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初創不久的一家福建省屬鋼鐵廠開始在此採礦,隨著工程進度的推進,爆破點離洞口越來越近。

新世紀初,當地陷入了“要發展還是要保護”的兩難境地。在“一炮炸掉”還是“原地保護”的抉擇中,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近平作出的批示一錘定音,萬壽岩被成功搶救回來。

這一份重要批示,保住了一處彌足珍貴的古人類遺址,也保住了一片郁郁青山,這是三明在工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作出的權衡。

幾乎與此同時,在距離萬壽岩不遠的明溪縣,一場珍稀植物的“保衛戰”也拉開了序幕。

紅豆杉是世界瀕危的珍稀植物,因能提取抗癌藥物紫杉醇而備受關注。明溪的自然條件適宜紅豆杉生長,當地大約有原生南方紅豆杉50余萬株,其藥用價值讓不少村民和藥企打起了野生紅豆杉的主意。

此時,“要發展還是要保護”的抉擇又一次擺在面前,當地再一次選擇了后者。

“2001年起,我們和數以千計的林農一起人工培植紅豆杉,為的就是在壯大生物醫藥產業的同時,避免對生態造成破壞。”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春花說,當地用了十余年的時間攻關,先后培育出兩代人工培植的紅豆杉品種,並實現了可持續種植。

人工培植的紅豆杉。明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人工培植的紅豆杉。明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通過選育“南方一號”等高產品種,明溪將紅豆杉的紫杉醇含量較早期品種提升90倍,持續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看得見的產業活力、摸得著的民生福祉——形成集培育、種植、加工、研發於一體的紅豆杉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林農戶均年增收超萬元……

從“靠杉吃杉”到“護杉富民”,當漫山遍野的“紅豆杉”成為當地人的“致富杉”,生態優先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於是,生態保護成了“最要緊的事”。順著堅持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方向,三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行穩致遠。

環境之變——

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

曾經,“手握”生態優勢的三明,也面臨著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治理難題。

三明市寧化縣曾是福建省最嚴重的水土流失縣之一。據寧化縣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張延輝介紹,1995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455.34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率80.85%,並以紫色土流失程度大、治理難而“聞名”全省。“生態頑疾”嚴重制約當地發展,寧化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在1995年僅1919元。

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殷切囑托,寧化打響了一場生態治理的攻堅戰,針對不同地形和土壤條件摸索出5種生態治理模式。

張延輝指著一處治理后的山坡介紹道,“比如,我們因地制宜在順坡種植茶果園,實施‘坡改梯+草覆蓋’,坡面修筑外埂內溝,梯壁種植百喜草或黃花菜固土,配套修建路、溝、池措施,構建‘上截下堵’的立體防護體系,同時改善耕作條件,提升產業效益。”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這樣久久為功,寧化水土保持率躍升至91%以上,水土保持率提高幅度是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08倍,先后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縣”“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如今,走上寧化縣淮土鎮的山坡,眼前的風景與曾經已截然不同。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白鷺展翅橫飛……生態環境的改善,讓山區“煥新”。

寧化密林吸引白鷺“眷顧”。人民網 李昌乾攝

寧化密林吸引白鷺“眷顧”。人民網 李昌乾攝

尤溪縣山高林密,溪谷清幽,素有“閩中翠帷,綠色明珠”之稱。當地地質結構多樣,礦藏豐富,特別是高質量鉛鋅礦儲量居華東首位。然而,這一“大自然的饋贈”也曾讓礦區的村民們受到困擾。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長年累月的礦石開採,導致眾多採礦廢石堆積。“剛來梅仙鎮坪寨區域時,我們發現村道上都是廢石,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村民出行。”福建省環境保護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寧星說,“雨水長期沖刷后,可能影響周邊農田的土壤環境。”

無主的採礦廢石治理,成為長久困擾尤溪的難題。“理念一變天地寬”,當地轉換思路進行生態治理。

“採礦廢石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固廢污染化解勢在必行。”三明市尤溪環境監測站站長謝東兵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積極探索有效的治理措施,採用穩定化、固化技術對採礦廢石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將其重新用於路基建設,同時還配套建設防滲阻隔層、硬化保護層及雨水導排系統,實現採礦廢石零填埋,從根本上阻斷了污染物向外擴散的路徑。”

煥然一新的村道直穿尤溪山林。人民網 李唯一攝

煥然一新的村道直穿尤溪山林。人民網 李唯一攝

年深日久,採礦廢石“變廢為寶”,煥然一新的村道直穿山林,便利了村民出行,優化了生態環境。

嶄新的村道,正是三明建設“無廢城市”的一個生動例証。

當前,三明已對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情況和管理印發一系列管理辦法,並成功創建綠色礦山13家,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3家、省級綠色礦山10家,綠色礦山數量居福建省第二位,全市生態環境隨之實現“華麗轉變”。

發展之變——

從“生態顏值”到“富民產值”

驕陽之下,寧化縣河龍鄉的貢米沃野“鋪滿金”。

“這飽滿的‘米粒兒’可是咱的‘金元寶’。”農藝師曾仁杰手捧一株稻穗察看長勢,嘴角止不住地向上翹,“再有一個月,就可以收成了。”

寧化的貢米沃野美得像幅畫。人民網 李唯一攝

寧化的貢米沃野美得像幅畫。人民網 李唯一攝

地處中國南方林區核心的寧化縣毗鄰動植物生長的“黃金分割線”,是動植物生長的理想家園。早在宋代,種植於該縣河龍鄉的大米就因“質優味佳”成為“貢品”,“河龍貢米”由此聲名遠揚。然而,水土流失破壞了河龍貢米的種植環境,嚴重影響了河龍貢米的產量和品質。

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多年的曾仁杰,見証了河龍貢米從沉寂到復蘇。“當前,貢米的訂單種植面積從2013年原產地河龍鄉的300畝,發展到如今全縣的8萬畝,呈現滿產滿銷、供不應求的現象。”

為啥能發展這麼快?曾仁杰說,這是在政府扶持政策有效落地、科技創新與品牌效應共同驅動、生態種植模式逐漸推廣、市場認知快速提升后,以“優質優價”訂單種植模式實現產銷閉環的結果。

種下生態農業的“種子”,換來“稻浪翻金”的“果實”,貢米的豐收映照出三明“兩山”轉化的實效。

身處綠水青山、捧上金山銀山,三明作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要策源地、“林業碳票”的首創地,曾做出諸多探索:2021年被列為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簽發全國首批林業碳票,2022年獲批全國林業碳匯試點市……圍繞“一棵樹”“一片林”,三明還在續寫新故事。

群山泛綠,滿目蔥蘢,這是清流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直觀體現。對於眼下該縣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清流國有林場場長張發游親身經歷、深有體會。

用張發游的話來說,他用“一片林地”種出了“三份收入”,即一片林地同時種茯苓、種崗梅、種杉木,形成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具的“一林三吃”模式。

在清流縣,林農們可以在“一片林地”上,種出“三份收入”。人民網 李昌乾攝

在清流縣,林農們可以在“一片林地”上,種出“三份收入”。人民網 李昌乾攝

“一林三吃”讓山林資源的潛力得以充分釋放,張發游說,林農們告別了曾經“種出來賣不掉,賣出去不賺錢”的憋屈。

“過去,我們的林下經濟多以散戶種植為主,林農種植的品種雜亂,產量和質量都參差不齊。”張發游介紹,后來,清流創新推行林下經濟復合經營模式,助力同一片林地實現“喬灌混交、林菌藥間作、短中長結合”,林業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大幅提增,林農的收益也從以前的“一年隻有幾千元”翻番到現在的“一年能收入五萬元”。

距離清流縣一小時左右車程的明溪縣,也持續探索出將“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

立足優渥的“生態家底”,明溪縣創新發展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將生態環境治理和農林產業循環經濟融合發展,讓種豬養殖“反哺”新型泡桐種植,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結合地處候鳥遷徙通道節點、森林覆蓋率高等優勢,明溪在全縣劃出5個觀鳥區域、建設28個生態拍鳥點、打造鳥類監測指揮中心,每年吸引來自國內外的觀鳥愛好者3萬多人次,帶動地方經濟收入近1億元。

今天的三明,生態底色越擦越亮,“山水畫”越畫越好,“綠色家底”帶來了更多發展紅利。

“綠色家底”給三明帶來了更多發展紅利。人民網 李昌乾攝

“綠色家底”給三明帶來了更多發展紅利。人民網 李昌乾攝

沿著“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方向,三明正努力推動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探索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相協調、相促進的“新路”,讓“生態家底”成為如畫三明、美麗中國的驕傲。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