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八閩e評丨上“新”更上“心”:黨群服務中心真走“心”

郭偉鋒
2025年09月26日16:28 |
小字號

近期,朋友圈裡刮起了“紅色旋風”。今年的畫風有點不一樣——全國各地的黨群服務中心紛紛煥新,備受關注。

泉州市泉港區聚福社區的“青育鄰裡課堂”成了“帶娃好去處”﹔龍岩市新羅區紅坊鎮東埔村的“鄉村會客廳”茶香裊裊、笑語盈盈﹔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區的青年夜校課堂裡燈火通明——這些“百花齊放”的新陣地,正卸下“高冷”外衣,以千姿百態融入煙火日常,成為群眾生活中可感可及的“紅色地標”。

這股“上新”熱潮,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迭代升級,更是一場服務邏輯的改變。每一次“上新”的背后,都是基層黨組織對群眾需求的精准捕捉,是對“為人民服務”初心的生動詮釋和時代實踐。

實際上,黨群服務中心的變化,不止於硬件的“上新”,更是服務的“上心”。張掖市山丹縣通過“四級治理體系”,將黨群服務中心變成解決停車難、充電樁不足的“前線指揮部”﹔武漢市江漢區讓居民帶著“需求清單”參與設計,把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成“共享工具屋”和社區咖啡館。這種從“我提供什麼”到“你需要什麼”的轉變,讓空間有了溫度,讓服務有了靈魂。

身處萬物互聯的時代,黨群服務中心的創新之路潛力無限。然而,無論形態如何演變,必須時刻銘記:其根在基層,魂在為民。硬件“上新”只是起點,服務“上心”才是終點。要讓“網紅”效應沉澱為“長紅”魅力,關鍵在於深度融入百姓生活。

“上菜”更要“對味”。服務場景不是“大而全”的堆砌,服務供給也不能“拍腦袋”,必須瞄准居民痛點、精准對接需求。要大力推廣“需求清單”機制,通過線上問卷、網格走訪、社區議事會,讓居民暢所欲言“點單”,中心有的放矢“配菜”,實現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無縫咬合”。要建立便捷暢通的反饋評價機制,聘請一批“觀察員”“體驗官”,將群眾滿意度作為核心考核標尺,讓服務中心真正成為社區民意的“傳感器”和公共服務的“樞紐站”。

“搭台”更要“入戲”。面對深刻變化的社會結構和日益多元的群眾需求,黨建陣地唯有主動轉型,方能煥發持久生命力。要落實錯峰延時、坐班輪值、網上預約等人性化服務制度,推動數據共享,打通與民政、社保、衛健等系統的“信息壁壘”,讓群眾辦事少跑腿、更舒心。要鼓勵社會組織、能人鄉賢入駐,孵化讀書會、手藝課、健身社等“自組織”,讓群眾從“被動參與者”變為“主動創造者”,讓空間充盈自主活力。

“塑形”更要“鑄魂”。走進這些改造后的黨群服務中心,要看到,硬件的升級固然可喜,但持久的生命力來自可持續的運營,更源於社區文化的浸潤。要完善“公益+市場”長效運營模式,探索“小區自治基金”“社區合伙人”等做法,為黨群服務中心注入持續動能。要避免“千站一面”的同質化,鼓勵因地制宜、突出文化特色,讓社區食堂的煙火氣、共享書房的靜謐角、技能培訓的實操課,都成為居民離不開的“心頭好”。(作者系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委組織部四級主任科員)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