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調研行丨“小切口”藏“大治理” 看福州社區的“幸福之變”

近日,人民網黨建調研行走進福建,深入福州一線,聚焦高質量黨建引領賦能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挖掘可復制、可推廣的好故事、好經驗。
“現在每天的幸福事,就是沿著小溪邊的‘綠道’漫步回家。”
“社區裡有長者‘食堂+學堂’,我們在這裡可以吃飯、聊天,還能學唱歌、學舞蹈。”
“以前這裡就是個堆雜物的倉庫,經過改造,我們可以在這裡泡茶、看書,真的有一種新小區的感覺,生活越來越好了!”
……
在福州,家園的變化,群眾看在眼裡、高興在心裡,幸福感油然而生,也熱衷分享喜悅。
這樣的變化,源自黨建引領下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效能”。
如何以黨建為抓手,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激發活力?人民網黨建調研團尋找到福州三個窗口,看這些社區(鄉村)的“幸福之變”。
“溪引力”聚變:從“僑鄉”到“富鄉”的振興路
“以前村集體收入有限,想干事常‘手緊’。現在光是商貿樓租金一年就近百萬,干事底氣足多了!”福清市溪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光海指著村集體建設的商住樓,滿臉自豪。
福清市陽下街道溪頭村借力僑資和區位優勢,與洪寬工業村和國家級福清台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對接融合,從落后的山村,蛻變為大企業紛紛落地的工業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的文明村,因為找到了一條路——由黨組織牽頭推動“一盤棋”發展。
如今,通過“養雞生蛋”(集體投資置業)、“送雞產蛋”(支持能人創業)等模式,村財收入從百萬邁向兩百萬元大關。黨員企業家陳永輝說:“黨組織搭台,幫我們對接產業鏈,帶著村民一起干,心裡踏實!”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增收……溪頭村逐步朝村民們期盼的幸福家園方向發展,現代村庄的氣息越來越濃。
黨群暖心驛站。溪頭村供圖
溪頭村還整合項目建設和工會資金,打造黨群暖心驛站,延伸服務港灣。驛站設在中心公園,更好為戶外工作者、村民提供基本服務,夜間也為群眾提供便利。
林光海介紹,為讓驛站“用起來、活起來、暖起來”,在長期運營上,村黨組織牽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鼓勵企業、群團組織通過捐贈等方式提供物資和技術支持﹔在日常管理上,採用“兼職+志願者”模式,由黨員和廣場舞領隊認領崗位維護,群眾掃碼自助進出,實現智能化管理。
“五鄰五心”躍變:老舊小區的“幸福逆襲”
“現在有事就找‘幸福合伙人’方便多了!”在福州市“大凰山·幸福裡”社區綜合體,正在長者食堂用餐的王奶奶笑著說。
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大凰山社區成立於2001年,轄區內六成是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無物業管理、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
社區居民在“嘮家常”中解憂。人民網 李唯一攝
社區黨委以新時代“堡壘工程”為抓手,打造了1600平方米“大凰山·幸福裡”,樹立起“近鄰黨建”品牌,激發居民參與熱情,治理格局從此改變。
大凰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黃冬介紹:“我們把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讓‘生人社區’變‘熟人鄰裡’,治理就有了溫度。”
探訪時,調研團遇上和事佬調解小分隊隊長高金城,瞧見他的調解本上記滿了鄰裡故事。
高金城是一名退休法官,還是社區老干部黨建工作室成員、法律志願者。“之前兩戶鄰居因空調外機噪音吵了半個月,我帶法務特派員上門,擺法規、調角度,現在兩家還互相送菜。”高金城說。
推動居民矛盾化解在最基層,是他的工作日常。在大凰山社區,像高金城這樣發揮自身特長、參與到基層治理的居民還有不少。
在黨建引領下,居民們紛紛承擔起社區“幸福合伙人”的角色,“近鄰黨建”也逐步化作家門口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變遷。
黃冬表示,這份“不寫在紙上”的治理成效,讓幸福真正在家門口落地生長。
“雙紅聯管”協變:破解物業管理“老大難”
“過去公共收益是一筆糊涂賬,現在‘雙紅’共管,收入、支出定期公開,大家心裡亮堂!”世茂外灘花園業委會成員李女士說。
世茂外灘花園位於福州市台江區,交付於2004年,小區公共設施老化損壞,臟亂差現象突出。怎樣保持高水平的物業管理,讓居民住得安心舒心?世茂外灘花園小區黨支部把基層黨建工作與物業服務有機結合,雙向聯動,帶動業主共同參與小區改造提升。
小區創新“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聯動模式,通過“居民點單、雙紅接單”機制,精准解決設施老化、空間閑置等問題。盤活地下空間后新增年收益超百萬元,用於環境提升。世茂外灘花園小區黨支部書記林愛文表示:“黨建引領不是空話,它讓業委會、物業、業主成了共同體。”
世茂外灘花園小區黨建引領宣傳牆一角。人民網 劉橦潔攝
李女士表示,“小區負二層閑置了十幾年,自從‘雙紅聯管’后,我們業委會和物業天天碰頭,把負二層租給合規的企業,還引入了便民超市、兒童托管,說實話,沒有‘雙紅’配合,單靠業委會根本干不成這麼大的事!”
“這三個案例的可貴之處,在於清晰地展示了黨建引領從‘原則’轉化為‘路徑’的具體操作。它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套可復制的方法論。”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戴焰軍如是評價。
從溪頭村的“產業興”到大凰山社區的“鄰裡暖”,再到世茂外灘花園小區的“治理優”,這些生動實踐印証著:只要錨定黨建引領的方向,激活群眾主體的力量,就能讓每個基層單元都煥發獨特活力,最終匯聚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基層治理新圖景,讓基層真正成為承載幸福、孕育希望的“港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