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讀書月·二十年印記
閱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福州自古便有重教傳統,有文儒之鄉的美譽,讀書之風傳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發起了福州讀書月活動,開啟“全民閱讀”的福州新篇,也讓書香成為榕城的秋日印記。
回首二十載書香綿延,福州讀書月已成為福建省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社會文化活動之一。以歷屆“書香人家”“讀書明星”為榜樣,來自千行百業的讀者們在閱讀中感悟人生、追尋歷史、品味當下、展望未來,讓閱讀在有福之州蔚然成風。在第二十屆福州讀書月期間,人民網福建頻道重訪多位讀書明星、書香人家代表,探訪城市閱讀空間,尋覓“書香榕城”。
林公武(首屆福州讀書月“書香門第”獲得者):書香,是一種氛圍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在5元錢能抵一個月伙食費的昔年,我會願意餓肚子,節省點錢買一本喜歡讀的書。”在堆滿書的書齋中,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學術顧問、《人民日報》出版社特聘領讀名家林公武回憶起與書的諸多往事。
生於書香世家,自記事起林公武便與書相伴。“從小到大,家裡睜眼就是書。它們就是我日日相伴的‘玩具’。”林公武說,從家人到親朋好友,人人愛書、看書的氛圍讓他自幼便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讓讀書成為他一生都難以割舍的熱愛。
林公武。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1969年,青年林公武到閩北插隊,隨身攜帶的藤箱裝了一百多本書。山鄉中的歲月裡,林公武日耕夜讀,“白天滾一身泥巴,晚上熏一室書香”。從《馬恩選集》到《世界通史》,以至於水稻種植、農藥知識,林公武如飢似渴地從書中獲取種種知識,耕田讀書,苦樂並集。“再苦再累,看起書來就全忘了。受再大的委屈,拿起書就釋懷了。”林公武說,那時讀書之於他,是療愈和慰藉。
在滿腔熱情卻四顧茫然的年紀,為了勉勵自己奮進,林公武將“天生我材必有用”刻在務農的扁擔上,以“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作為人生自箴名句。
從“上山”到返城,長於數理卻從事教育、文藝行政工作,面對人生種種變化,林公武在書中尋找自我價值的答案。讀書、學史,在林則徐、陳季同、嚴復、林紓等閩籍賢哲的故事裡,林公武尋得知行合一的意義,在“意外”面前,修心、養性、釋懷、向前。此后數十年職業生涯,於工作之余,他持之以恆埋首中國史學、古文字學、近代福州文化等研究中,在文藝理論研究與史學、藝術門類書籍編輯出版中做出許多貢獻,在第一屆福州市讀書月期間獲評“書香門第”。
“除了福建,我還應邀去過江蘇、浙江、廣東、河南等地圖書館、學校講座,講林則徐等福州名人的故事。不僅談他們對讀書的價值取向與人生理想的典則,更是希望讓年輕人明白為何讀書、如何讀書。”林公武多次分享自己的“讀書觀”,要讀進、讀懂、讀精、讀透,讓讀書為我所用,為我悅色,為我增識,為我立言,為我立身。
入而化新,出而致用,多年間林公武置書、讀書、藏書、編書,也走遍五湖四海,在國內各大中小學、圖書館等講堂開展百余場講座,以歷史上偉人、杰出人物的閱讀典型事例,激發青少年閱讀興趣、領悟閱讀的益處﹔以名人閱讀成才經歷,引導推廣閱讀。那些曾經激勵過自己的名人往事、先進思想,在林公武的一場場講座中影響更多后來人。
“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青少年會有很多迷惑、迷思,需要用前人智慧、經驗加以引導。福州持續開展讀書月這樣活動,對形成全民閱讀學習風氣很有好處。”林公武說,希望在每年舉辦的“4·23”國際讀書節和省市讀書節的推動下,能讓更多人通過閱讀,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汲取營養智慧,在學習借鑒世界各國有益文化中,拓寬視野、獲得啟發、豐富精神世界。
孔海欽(第三屆福州讀書月“讀書明星”獲得者):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的責任使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這是福州文儒書院院長孔海欽的座右銘。
作為孔子第75世孫,孔海欽的求學之路並不平坦。在那個“讀書無用”的年代,爺爺會背著人教孔海欽識字、開蒙。在爺爺的鋸木聲中,孔海欽學會了《千字文》﹔在田邊砂石地上,竹竿成了他學字的筆頭。
孔海欽。實習生 鄭舒塵攝
“爺爺告訴我,要盡最大努力讀聖賢書、幫助困難的人,不抱怨環境艱難,不責難他人。這樣祖宗的文化就不會斷。”年過花甲,孔海欽還深深記著祖父的教導,而傳續中華文化成了他貫穿終身的事業。
二十多年前,孔海欽在晉安區日溪鄉任鄉長,開始了從“修己以敬”向“修己以安人”的探索,將仁義禮智信和“聖人之道”應用到了基層治理中。
修教室、倡閱讀、購圖書……四處籌集資金、改善基礎設施,一項項看似理想化的政策在孔海欽的推行下,改變了鄉村精神世界,有村民甚至因此改掉了賭博等陋習。“讀書其實就是教化,讓大家懂得什麼是美、什麼是道德廉恥、如何做一個完整的‘人’。”孔海欽說,先賢的智慧可以成為現實的生活指引。
基於這樣的認知,孔海欽的文化傳播事業越走越遠。退休后,孔海欽創立文儒書院,在國內外多地開展公益講座、授課,還把國學院開到世界多地。同時,編寫國學經典、漢字文化、古詩文、傳統吟誦、詩詞創作、書法、禮樂等課程教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到社區、鄉村、學校、企業、機關,甚至是監獄中。
帶著“孔子”下鄉,孔海欽和團隊走進福建、湖南、新疆等多地的鄉村,讓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孩子,也有機會系統學習國學經典,明白做人的道理。
2020年,孔海欽將黨建與國學相結合,成立了晉安區孔海欽黨建工作室,開展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教學培訓和活動,協助打造“黨建+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特色品牌。
定期到監獄中授課,孔海欽自創了一套“文儒操”,把忠孝、仁德、謙卑、勤勞、文明的人生哲理融合在運動中,將儒家文化應用到日常改造裡……
與此同時,孔海欽還重視對講師的培養。多年來,他和團隊在全國培養了近萬名國學講師,聽課人數達千萬人次。“幾個世紀前,孔子的思想就由傳教士傳到海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思想在西方影響很大。如今,我們需要有更多人加入,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孔海欽說。
一轉眼,這條由己及人、從身邊到世界的傳統文化推廣之路,孔海欽已經走了數十年。第三屆福州讀書月期間,孔海欽就被評選為“讀書明星”,不久前,又獲評2025年度美育人物貢獻獎。承文脈以育人,孔海欽“修己以安天下”的探索還在繼續。(實習生鄭舒塵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