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院士專家為何不約而同奔赴這個山區縣?

9月28日,在福建三明市建寧縣,一場主題為“三明市推進中國稻種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會議“含智量”頗高。
這個坐擁“中國稻種基地核心區”“全國最大縣級種子生產基地”雙重“身份”的山區縣,當天迎來了特殊的“智力軍團”:13位院士專家正式成為三明市現代種業產業鏈特聘專家團成員,隻為把精密的實驗室“搬”進稻田地頭,破解種業產業發展的關鍵難題。
會議現場為院士專家頒發聘任証書。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為何13位院士專家會被吸引到這個山區縣?為何要把精密的“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為何一批又一批高端智庫願不遠萬裡,接連在此扎根?
一連串問題的答案,藏在三明市為人才與產業搭建的“橋梁”中。
群山環抱的三明,曾是典型的“人才窪地”:產業基礎薄弱、大院大所稀缺。當傳統工業亟待轉型、特色產業尋求突破時,“缺智力、少技術”成了最大瓶頸。
“不是不想引才,是引不進、留不住。”三明一位企業負責人回憶,此前曾嘗試引進科研團隊,但因本地缺乏實驗平台、產業鏈配套不足,最終合作不了了之。
這樣的困境,羈絆著三明尋求高質量發展的“腳步”。
面對難題,三明沒有“等靠要”,而是以政策為“鑰匙”率先破局。2023年,福建全省首個專門針對柔性引才的市級政策——《三明市柔性引才實施辦法(試行)》出台,直接打破戶籍、社保、人事關系的“條條框框”:經認定的柔性人才,不僅能拿工薪補助、短期服務補貼,還能和全職人才一樣用平台、搞合作。
緊接著,一系列創新舉措接連落地:“人才消費券”讓院士專家可憑消費券來明旅居辦公,在綠水青山間對接產業﹔“人才飛地”讓企業在外地建研發機構,最高能拿100萬元建設獎勵,科研成果回明轉化還能再獲50萬元激勵……
謝華安(右)正與專家們查看稻穗生長情況。李政頻攝
短短兩年多時間裡,三明對人才的“向心力”越來越足,一次次產才融合的化學反應,催生出產業向“新”發展的“果實”。
9月的建寧,秋陽洒在連片的稻田上,稻穗沉甸甸地“彎下腰”。院士專家們蹲在田埂上觀察稻穗長勢,隨后邊拿起儀器記錄數據,邊和農戶交流制種難題——這一幕,正是人才與產業共生共榮的寫照。
“稻田就是最好的實驗室,這裡的需求最真實,成果也最有價值。”錢前院士的這句話,道出了現場院士專家們的心聲。
產業鏈特聘專家團的模式,讓有組織的科研成為可能,推動了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13位院士專家扎根建寧,不僅是院士專家“向下走”,產業需求“向上引”,更是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院士們因何而來,可從三重維度一窺究竟。
三明的“布局”,是院士專家扎根的第一重理由。
以建寧為例,作為中國稻種基地核心區、全國最大縣級種子生產基地,這裡的水稻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5萬畝以上,年產量超3.5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以上。換句話說,全國每10斤水稻種子裡,就有1斤來自建寧。但這片“種業沃土”也有煩惱:前沿育種技術如何更快落地?制種過程中的痛點如何精准破解?
這些產業發展的“急難愁盼”,正是高端智力的用武之地。把“實驗室”搬到稻田,才能讓技術突破直接對接生產需求,讓稻浪裡長出“科技新芽”。
工人正在處理收割下來的稻種。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近年來,三明深入實施“三明麒麟山人才引育計劃”,按照“一產業一院士一團隊”模式常態化遴選智庫專家,為特色產業提供技術攻關、戰略規劃、人才培育的全鏈條服務。對現代種業而言,13位院士專家的加入,不僅是解決當下難題,更是為未來布局。正如三明市市長陳岳峰在會上所期冀的,“從育種技術突破到產業鏈升級,從本土人才培育到種業品牌打造,這份智力護航將推動建寧從種子大縣向種業強縣跨越,讓革命老區的種業動能更足。”
三明的“模式”,是院士專家信任的第二重支撐。
早在5個月前,百余公裡外的清流縣就已驗証了“專家團+產業”的成功模式。作為全省首批4個試點之一,福建省氟新材料產業鏈特聘專家團在清流“扎下根”:不搞“走馬觀花”式的調研,而是鑽進車間廠房為企業把脈﹔25批100人次專家帶著技術、資源上門,6批23人次本土企業代表走進高校對接需求,28項企業難題被一一記錄、破解。更關鍵的是,“1個專家團+1個協同創新中心+N個中試/實驗室平台”的聯動模式,實現了從“引智”到“留智”再到“生智”的良性循環。
這份在清流誕生的試點經驗,讓建寧的種業引智有了可復制、可落地的樣本,也讓院士專家看到了“智力變現”的清晰路徑。 正如謝華安所言:“三明以建寧為試點,用柔性引才的方式聚集志同道合的專家,組建特聘團專家團和智庫,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人才政策的深入,讓三明更懂得“平台是引才的橋,產業是留才的根”。通過持續辦好“揭榜挂帥”趕集日,三明直接把“產業難題”變成“引才項目”:永安市借活動牽線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賈力,建成全省首家金線蓮產業院士工作站﹔鼎劦新材料與明溪旻和藥業合作,落地生物發酵特種尼龍項目……截至目前,這場“以需引才”的活動已征集項目2300余個,106個項目成功揭榜,帶動投資超2億元,100余名專家帶著技術扎根產業一線。
豐收時節,機器正在收割稻種。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三明的“誠意”,是院士專家安心的第三重保障。
要讓專家“拎包即駐”,讓技術種子“落地成林”,離不開實打實的政策支撐。三明早已備好“禮包”:探索建立生態辦公區,為專家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發放來明休(度)假人才消費券,解決生活需求﹔提供“三明麒麟山英才卡”金卡服務,覆蓋醫療、交通等便捷保障。不僅如此,當地明確對組織“雙招雙引”智庫活動的主體予以補助,而專家團隊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按“一事一議”給予專項獎勵。
“十四五”期間,三明全市人才總量新增12萬人、增長40%,新增認定省級、市級人才超3萬人﹔推動高層次人才(團隊)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147家躍升至318家﹔科技創新平台匯聚研發人才380余名、研發團隊25個,實現轉化成果63項,撬動新增產值11億元。
這些數據背后,是飛地實驗室不滅的燈火,是車間裡專家與工人探討技術的場景,是田埂間院士指導育種的身影。“自打謝華安院士團隊來了,我們敢用智能育秧設備,還學會了新品種培育。”當地種糧大戶的一句話,道出了人才與產業的“化學反應”。
沙溪河畔,青山映著飛地研發中心的玻璃幕牆,稻浪裹著院士工作站的試驗田,柔性引才的“乘數效應”正讓三明從“借智發展”走向“才產共生”。
這座山城的未來,正沿著“人才聚、產業興”的路徑,一路生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