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種地、存糧、賣糧”三重煩惱 寧德蕉城區把“田保姆”“糧管家”送到田間地頭

近日,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連片稻田裡機聲轟鳴,大型收割機穿梭於稻浪之間,高效完成晚稻收割。這一派現代化豐收景象的背后,是赤溪鎮探索推出的“農管家”服務和“糧食銀行”模式在發揮關鍵作用,有效破解了當地“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農業困境。
赤溪鎮是傳統農業大鎮,但近年來也面臨著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生產成本攀升、糧食儲存損耗大、銷售渠道單一等挑戰,小農戶難以對接大市場。為破局,赤溪鎮黨委、政府牽頭赤溪供銷社、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聯合社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出資組建了一家混合所有制的“農管家”服務公司。該模式堅持“黨組織引領、供銷社搭台、合作社唱戲、農戶得實惠”,供銷社以其深厚的組織網絡、品牌公信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確保了這一創新平台始終聚焦為農服務本源。
農戶收獲的濕谷可直接運至服務中心烘干
“農管家”公司的核心業務圍繞兩大板塊展開:一是提供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解決“怎麼種好地”的問題﹔二是創新運營“糧食銀行”,化解“糧食如何存、如何賣、怎樣增值”的顧慮。公司整合鎮域及周邊的農機資源,為農戶提供從耕、種、管、收、烘、加到銷售的全鏈條服務,通過集中投入大型旋耕機、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烘干中心和碾米加工設備,實現了規模化、標准化作業,避免了重復建設。
“糧食銀行”是此模式的最大亮點。農戶收獲的濕谷可直接運至服務中心,並擁有三種靈活選擇:按當日市場價直接出售,現金結清﹔將糧食存入“銀行”,享受專業烘干和科學倉儲服務,農戶可根據市場價格波動擇機銷售,爭取更高利潤﹔憑“存糧折”可隨時兌換現金、折算種子化肥等農資,或兌換成品米油。這一創新帶來了多重效益:專業倉儲解決了農戶自家儲存的霉變、虫害問題﹔掌控優質糧源,為供銷社后續打造自主品牌、實現優質優價奠定了基礎﹔“存糧折”作為信用憑証,為探索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涉農小額信貸提供了可能,是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生動實踐﹔使供銷社重新成為農民身邊可信賴的伙伴。
為農戶提供集中機械收割
赤溪鎮種糧大戶老楊說,“過去自己晒糧、儲糧,碰上陰雨天只能看著谷子發霉,現在收割完直接拉到‘糧食銀行’,當場烘干、過磅,價格滿意就賣,不滿意就存著,一張‘存糧折’還能換化肥、換大米,省心又劃算。”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該模式已取得積極成效。服務規模持續擴大,預計到2025年,服務面積將超過1萬畝次,有望帶動參與農戶戶均增收約2000元。社會效益同樣顯著,有效激發了種糧積極性,有助於遏制耕地拋荒,保障糧食安全。談及未來,赤溪供銷社負責人表示,將在鎮黨委、政府以及上級社的指導支持下,進一步強化“數字農管家”平台功能,推動服務全程可視化﹔著力擴大“糧食銀行”的覆蓋范圍﹔積極打造“赤溪供銷”自有農產品品牌,推動從“賣原糧”向“賣品牌”轉變,讓更多增值收益惠及農民﹔並繼續深化“三位一體”綜合探索。
“糧食銀行”帶來多重效益
從沿海平原到山區梯田,蕉城區的“農管家”模式和“糧食銀行”理念,串起耕、種、管、收、儲、銷各環節,把貼心周到的“田保姆”“糧管家”服務送到更多田間地頭,讓農戶種得輕鬆、存得安心、賣得劃算。(文/圖 褚子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