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護鳥”走向“興村”——跨越十年的“鴛鴦戲水”情

2025年10月11日13:07 |
小字號

近日,寧德市古田縣大甲鎮鄒洋村的溪谷間增添了幾分忙碌——村民們扛著工具清理河道、檢查管道、沿溪巡邏,每個動作都透著熟稔與期待,隻為迎接一群特殊的“老朋友”:從北方遷徙而來的鴛鴦。

自2015年首次駐足,這群“生態精靈”已與村子續寫了十年情緣。它們每年10月准時赴約,在此越冬直至來年4月,種群數量也從最初的零星幾隻,逐年攀升至如今的200隻左右。這份“約定”,不僅是當地生態持續向好的“活名片”,更讓這個曾經普通的村落,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的綠色蝶變路。

鴛鴦戲水

鴛鴦戲水

鴛鴦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對水質、環境極為挑剔。為留住這群“貴客”,大甲鎮近年來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去年9月,當地啟動敖江重點流域古田斌溪段(九溪片區)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鄒洋村鴛鴦谷生態修復),總投資近百萬元,於今年1月順利竣工。項目以“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為核心,通過拆除老舊設施、鋪裝生態步道等措施,實現水土流失面積減少85%、水體透明度提升40%,還新增綠化面積600余平方米。施工期間,生態敏感區全程採用人工作業,最大程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

與此同時,大甲鎮定期清理上游河道、加強柏洋水庫維修養護、完善鎮區污水管網建設……多管齊下,如今的鴛鴦谷溪水常年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成為鴛鴦越冬的“世外桃源”。

在鄒洋村,愛鳥護鳥早已從“倡議”變成村民的日常行動。村民主動化身“護鳥員”,每日定時在溪谷周邊巡查,勸導游客保持安靜、文明觀鳥﹔部分農戶自願退耕還林,為鴛鴦騰出更多活動空間﹔還有村民義務照看覓食的鴛鴦,生怕它們受半點驚擾。

為提升保護效能,大甲鎮還構建“人防+技防”立體管護網,組建專業巡護隊伍,配備智能監控設備,對鴛鴦棲息地實行24小時監測﹔在關鍵區域設置警示牌,嚴厲打擊非法砍伐、狩獵、電魚打鳥等破壞行為﹔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台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形成“全民護鳥”的良好氛圍。

鴛鴦谷景區

鴛鴦谷景區

好生態不僅留住了鴛鴦,也為鄒洋村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如今的鴛鴦谷,游客服務中心、觀景台、生態步道等旅游設施一應俱全,以“鴛鴦”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品牌逐漸打響。每到周末或節假日,省內外觀鳥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高峰時單日游客量超2000人。依托“觀鴛鴦”經濟,當地農家樂、農副產品銷售等行業蓬勃興起,村民實現“家門口增收”。去年6月,鴛鴦谷景區成功獲評國家2A級景區。

著眼長遠,大甲鎮將持續平衡生態保護與合理開發:計劃串聯鴛鴦谷與上書書院、林峰知青文化館等資源,打造“大甲古村落文化生態一日游”精品線路,實現“觀鴛鴦、品文化”雙體驗﹔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推進鴛鴦谷攝影基地建設與基礎設施升級,爭創國家3A級景區﹔此外,還將優化科學管護機制,組建更專業管護隊伍,以“人工+科技”雙輪驅動筑牢生態保護網,讓這份跨越十年的“生態之約”持續書寫。

從“護鳥”到“興村”,大甲鎮用實踐印証了“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守護生態底色,優化生態環境就是激活發展動能”。這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答卷,為鄉村生態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鮮活樣本。(文/程雨凝 圖/古田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江葦杭、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