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在北京啟幕 161件精品亮相中國工藝美術館

金秋的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四層展廳內匯聚了安溪77位工藝美術名家的161件精品。10月11日上午,“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開幕式在這裡舉行。
展廳現場。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承古老技藝,創發展新篇。藝術之美在於共鳴、在於生生不息。”安溪縣縣長劉永強表示,“依托中國工藝美術館這一頂級平台,全面展現藤鐵藝術的多元魅力,必能為安溪藤鐵工藝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讓更多人了解藤鐵工藝,感受指尖上的匠心與創造。我們將持續做好非遺技藝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不斷擦亮‘安溪藤鐵工藝’這張金色名片,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的繁榮貢獻安溪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寧表示,願與各方攜手,共同支持像安溪藤鐵這樣的特色產業,加強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促進先進工業設計與傳統工藝的碰撞融合,培育具有時代特色的工業文化新業態、新模式,為提升中國制造的文化內涵和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認為,本次藝術展不僅是對安溪“藤鐵工藝”成就的一次集中檢閱,更像是推動“藤鐵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再上台階的序曲。“安溪的再創新一直在路上,從滿足外向需求的室外節慶裝點走向開拓內向市場的室內時尚裝飾美學,安溪從‘藤鐵工藝’錨定了‘藤鐵藝術’,並以‘藝術生活化’的理念開啟安溪‘藤鐵工藝’的2.0時代,這或許正是本次展覽的精妙之處。”
“邁向新時代,面對新的挑戰,要融入新技術、新觀念,要進一步加強藤鐵產品的理念設計、產品研發和工藝運用等。”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徐念沙表示,此次展覽的藤鐵藝術作品,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安溪,認識藤鐵藝術。雖然挑戰嚴峻,但前途也很光明,希望大家能攜手為創建國家美好事業共同努力。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介紹,本次展覽以“承創共生”為主題,精心規劃了“經緯交織”“匠造獨運”“跨界融合”三大展覽單元,系統呈現安溪藤鐵藝術的精彩歷程。同時,在非遺傳承方面,安溪通過建立非遺工坊、培養青年手藝人、推廣數字化展覽等方式,拓寬藤鐵工藝的傳播路徑。建立非遺工坊,為傳承人提供創作空間與交流平台﹔培養青年手藝人,注入新鮮血液﹔推廣數字化展覽,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領略藤鐵藝術的魅力。
精美的藤鐵藝術作品。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精美的藤鐵藝術作品。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安溪竹藤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紅萍向來賓展示安溪竹藤編技藝。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安溪藤鐵藝術的根脈深深扎入千年竹編技藝的土壤之中。歷經“竹編、藤編、藤鐵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從實用器物到藝術經典的華麗蛻變。2014年,竹編(安溪竹藤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日的安溪,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鐵工藝產業與出口基地,獲得“中國藤鐵工藝之鄉”“世界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等稱號。2024年,產業年產值達305億元,產品遠銷全球60余國,延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貿易記憶。(黃如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