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完善保障體系 增進民生福祉

新人在鼓浪嶼婚姻登記中心頒証室拍照留念。
海滄區新陽街道霞陽社區助老員入戶關心關愛老年人。
廈門市社會福利中心兒童福利院為社會散居困境兒童提供臨時照料。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新時代福建改革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為廈門民政工作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一年來,廈門市民政局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動民生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服務供給更加精准、治理效能更加彰顯。
從困難群眾在家“一鍵求助”就能辦理救助,到老人享受“免申即享”的津貼保障,再到各地新人奔赴鼓浪嶼領取結婚証,一幅“民生有溫度、治理有力量、發展有活力”的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接下來,市民政局將持續推進社會救助精細化、養老服務普惠化、社會事務便民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廈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貢獻民政力量。
兜牢民生底線
讓“救助溫度”直達困難群眾心坎
今年9月,家住翔安區的李阿姨在“i廈門”App上輕輕一點,就完成低保與臨時救助“一件事”聯辦。行動不便的她,本以為這又是一場“來回跑”的麻煩事,沒想到在社區社工的上門協助下,隻花了不到10分鐘就完成線上申請,社工還全程幫她核對材料、跟進進度。這一幕,是市民政局持續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強化基層服務力量的生動縮影。
2025年,廈門在全省率先完善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明確低保標准與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挂鉤,特困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其他困難群體保障標准與低保標准銜接相應調整。自7月起,低保標准由1120元調整為1200元,增加80元、增幅7.1%,位居全省首位。
一直以來,廈門始終把兜牢民生底線擺在突出位置,推動社會救助體系更加精准高效。9月1日,《廈門市低收入人口救助辦法》正式印發,以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線為目標,結合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穩步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低收入人口。
針對部分特殊困難群體行動不便、申請難等問題,廈門以社會救助“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為牽引,推動“便捷快辦”服務,打通“i廈門”App“一鍵求助”自動鏈接閩政通“社會救助一件事”。結合上門幫代辦,實現困難群眾不用出門、隻需一次申請就能實現低保和臨時救助等網上聯辦。一年來,已累計開展社會救助“一件事”2964件,相關經驗做法獲省發改委刊發推廣。
作為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地區,廈門通過“慈善+社會救助”等模式,推動救助服務嵌入基層治理。一年來,全市統籌建設鎮(街)民政服務站,購買服務項目68個,投入資金2342.38萬元,服務群眾54萬人次﹔設立29個社區慈善基金,籌集善款116.9萬元,為解決基層“小急難”問題提供支持。
守護“夕陽紅”與“朝陽光”
一老一小服務更有溫度
一年來,全市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銀齡行動”老年志願者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實施新時代“銀齡行動”為抓手,將重要回信精神轉化為促進老有所為的生動實踐,切實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發揮好、權益維護好。
市老年活動中心志願服務隊定期開展志願服務,通過走訪慰問困難老人家庭,聯合其他志願服務組織開展專家義診、智能手機使用輔導、非遺手工體驗等多項貼心服務,為老人們搭建起與社會緊密相連的橋梁。志願者們不僅帶去物質上的幫助,更傳遞黨和政府的關愛與溫暖,增強困難群體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現在吃飯每月補貼90元,助餐點就在小區裡,熱湯熱飯端到手﹔社區助老員每周來兩次,和我聊天、幫我打掃,比親閨女還貼心!”說起社區養老服務,家住湖裡區殿前街道的陳奶奶滿臉笑意。她的日常,正是廈門不斷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和獲得感的一個縮影。
廈門持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老年人從“養老”走向“享老”。截至目前,全市擁有養老機構44家、照料中心60家、農村幸福院161家、居家養老服務站及村改居社區幸福院398家,各類養老床位總數23010張。全市已建成長者餐廳487個,配備助老員1069人,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醫、助急、助樂等助老服務。助餐服務實現“免申即享”每日3元補貼,並探索慈善助餐、鄉賢助餐等多元模式。
智慧養老也成為廈門的一大亮點。“鷺鄰享老”平台和“鄰安康”長者守護系統已覆蓋48萬名老年人,3381戶特困老人完成設備安裝﹔“鄰好嗎”24小時呼叫中心聯通近700個社區服務站點和3900名服務人員,實現供需精准調度。“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台試點”實現養老服務數字化、監管智慧化,翔安區“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探索形成具有廈門特色的可復制經驗。
市民政局還持續加大民生兜底保障力度,不斷減輕家庭養老負擔。每年向全市6.3萬名年滿80周歲的戶籍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約8000萬元,發放標准全市統一、全省最高。率先全省採用“免申即享”主動發放方式,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無需辦理申請審批手續即可領取。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已連續10年為全市所有戶籍老年人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幸福安康險”,最高賠付額10萬元,覆蓋范圍和保障力度均為全省最高、全國領先。
在兒童服務方面,廈門圍繞困境兒童“健康成長、家庭賦能、社會融入”的需求,創新構建“雙向奔赴·三維賦能”公益關愛格局,實現兒童福利從“兜底保障”向“系統賦能”升級。市社會福利中心依托專業資源開展“開門辦院”試點,組建“兒童健康關愛先鋒隊”和“多元賦能聯合體”,服務覆蓋困境兒童及家庭800余人次,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廈門樣板”。
在服務創新、治理機制和價值理念上,廈門模式均具示范意義。其中,兒童服務從單一幫扶延伸為多層次賦能,治理機制實現政府、機構和社會協同,並將兒童關愛升格為生態賦能,兼顧生存權、發展權和參與權。未來,廈門還將通過完善政策保障、健全跨部門協作機制及強化資源持續保障,推動經驗向區域示范復制,打造可推廣的兒童福利現代化路徑。
創新基層治理
推動社會事務提質增效
在社會事務領域,廈門民政部門持續推動民生服務與城市形象同頻共振,不斷擦亮城市的溫情底色。一年來,廈門在婚姻登記、地名文化、老區發展與社會組織治理等領域持續創新,既強化城市治理的“軟實力”,也讓民政工作更有溫度、更富厚度。
“我們決定來廈門領証,就是為了在鼓浪嶼留下最浪漫的回憶。”今年8月,在鼓浪嶼婚姻登記中心舉辦的“浪漫世遺·幸福七夕”活動上,來自江西的小陳和小林牽手走進“愛情名片”之地。伴著鋼琴聲,他們在百年別墅前互許誓言,在三角梅花廊下領取“紅本本”。
今年6月16日,全國首個設立在世界文化遺產地融合內地和涉外涉港澳台涉華僑的公園式婚姻登記場所——鼓浪嶼婚姻登記中心正式啟用。該中心把婚姻登記從“程序辦理”轉變成為“美學體驗”,啟用后受到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6月16日至9月30日,鼓浪嶼婚登中心共辦理婚姻登記815對,其中涉外、港澳台和華僑35對,日最多辦理登記59對。
一年來,市民政局在平安邊界建設、地名文化傳承、老區發展賦能等方面持續發力,一系列舉措不僅織密市域治理“安全網”,也擦亮地名文化“金名片”。聯合多部門開展紅色文化遺存摸底保護,推動“社區+社會組織+老區村”共建共治,實現老區發展從“外部幫扶”向“內生造血”轉變。同時,全市進一步提高革命“五老”人員及遺偶生活補助並上調革命“五老”人員護理補助標准。
社會組織是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也是公共服務的重要補充。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社會組織9040個,其中社會團體1832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456個、基金會43個、備案社區社會組織5709個。社會組織黨建全覆蓋持續深化,市社會組織綜合黨委下轄186個黨支部,覆蓋組織254家,黨員929名。
在“雙隨機”檢查、年度報告、等級評估和專項整治的推進下,社會組織治理體系不斷完善,3A級以上社會組織佔比達25%,僵尸型組織實現動態清零。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就業幫扶、鄉村振興、公益服務,一年來發布招聘崗位86個,舉辦就業服務活動143場,6家組織參與閩寧協作,幫扶金額達74.5萬元,形成政府與社會力量同向發力、協同共治的生動局面。(文/記者 翁華鴻 通訊員 張繼斌 圖/受訪單位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