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產業活力迸發 創新動能涌現

作為跨島發展戰略的先行區和受益者,集美區加快城鄉融合步伐。圖為集美新城。
集美全方位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區”,讓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創精彩未來。
宜居宜業的集美充滿活力。
集美區加速培育產業新賽道。圖為軟件園三期。
砥礪奮進開新局,凝心聚力譜新篇。一年來,廈門市集美區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統領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和貫穿各項工作的鮮明主線,緊密結合省委關於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的部署要求及市委“奮力拼搏、奮勇爭先”專項行動安排,持續抓創新、強產業、促改革、惠民生,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集美實踐”再邁新步伐、再上新台階。
科創賦能新賽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殷殷囑托如浩蕩東風,指引集美以更高站位錨定航向、更實舉措攻堅創新。一年來,集美區聚焦“五創五美”和未來產業等重點產業賽道深耕細作,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在低空經濟、新能源商用車、美妝、影視等領域培育出一批標杆企業,產業活力持續迸發,創新動能加速涌現。
全球垂直軸微風發電領域領跑者玄風科技、農業機器人科創領軍企業中科原動力、國內領先的4D成像雷達感知方案研發企業賽恩領動、國內唯一覆蓋全制式衛星通信技術的芯片供應商智聯安等一批細分領域頭部企業近期落戶集美﹔國內空天信息領域領軍企業中科星圖、有“重卡界特斯拉”之稱的速豹科技在集美打造區域總部或總部,並以集美為中心加快布局出海業務……一個個鮮活的項目案例不僅勾勒出區域產業升級的清晰脈絡,更成為集美打造“科技創新之城”的生動注腳。
今年初,出台《集美區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暫行)》,推出38條精准扶持政策,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數據顯示,今年來集美區新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62家。專精特新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廈鎢二期)、空天產業園等7個重點產業園區正加快謀劃、建設,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孵化-資本賦能”的創新生態。
以“耐心資本”陪伴企業創新,杏林灣基金聚集區規模效應持續凸顯、管理規模已達2700億元,區產業投資基金參股基金規模超825億元,基金實力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縣域首位,形成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基金矩陣”。
環繞碧波蕩漾的杏林灣畔,一條要素集聚、協同高效的政產學研融合“科創帶”正加速崛起。這裡坐擁1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10余萬名在校師生,更擁有75個國家級、10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形成了覆蓋多領域的人才儲備、教育資源與研發實力“蓄水池”,為產業創新提供源頭活水與智力支撐。以“政府搭台、高校賦能、企業主體”為核心邏輯,集美區不僅牽頭打造“高校技術產業聯盟”,更推動組建21個跨領域、跨主體的“創新發展共同體”,今年來,已通過共同體促成43項校企合作項目簽約,推動114項科研成果從高校實驗室走向企業生產線,讓“科創帶”真正成為校地資源對接的“橋梁”、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
城鄉融合煥新顏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作為“跨島發展”戰略的先行區和受益者,一年來,集美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腳步、持續推進城中村治理現代化建設,推動9個試點村提升整治、引導11個已完成改造的城中村進一步“精雕細琢”,實現“城中村”到“城中景”的煥新蝶變。
集美街道創新打造出租屋“大眾點評”體系,在全市率先出台出租屋星級管理認定實施方案,破解自建房公寓管理難、信息不透明等痛點﹔后溪鎮城內社依托毗鄰軟件園三期的區位優勢,盤活閑置古厝、廠房及邊角空間,建成青年公寓並配套新建籃球場與停車位﹔灌口鐵山社區以城中村治理為抓手,打好“留、改、拆”組合拳,將閑置菜地改造為趣味田園,把村小組舊倉庫活化成長者食堂……通過空間賦能與服務升級雙輪驅動,不少城中村實現從“物理改造”到“社區活化”的質變,城鄉宜居水平和產業承載力顯著提升。
從城中村的“外在”煥新到實現深層次產業“裡子”突破,集美以村集體發展項目為抓手,積極探索村集體自籌自建、財政墊資國企代建村集體回購、“村集體+央企”合作等多元化開發建設模式,通過產業資源導入,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家底”,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機制,讓村民共享發展的長期紅利。據了解,目前集美區已建成村集體發展用地項目19個、在建項目9個,全區在營在建的村集體發展用地項目均居全市首位,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出可復制的新路徑。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多場“廈鄉趣”特色活動精彩亮相,成功串聯起岩內、李林、田頭等鄉村旅游路線,以文旅增長撬動鄉村振興活力。集美區充分盤活鄉村生態稟賦,持續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通過引入專業運營單位參與協作,成功打造出一批兼具鄉土特色與體驗感的鄉村旅游精品路線。據統計,今年來集美區“引客下鄉”已吸引超70萬游客前來打卡體驗,不僅為鄉村注入經濟活力,更構建起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優勢互補的新通道。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集美區深學篤行“廈門實踐”經驗,持續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工程,全域開展美麗海灣、美麗河湖建設。空氣質量優良率99.6%,排名全市各區第一﹔杏林灣等全區水質監測斷面穩定達標,水土保持率達95%,以高品質生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支撐”。
開放融合拓新局
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集美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依托嘉庚故裡、百年學村、僑台資源等優勢,持續推動對外開放提質增效,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積極打造國際合作“出海橋頭堡”,助力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今年投洽會期間,集美區接連舉辦5場出海專場對接會,涵蓋中東、拉美、東南亞、中東歐等熱門新興市場,多維度賦能本地企業拓展全球市場、鏈接全球資源。
“面朝大海”的集美深度鏈接國際資源,率先成立了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機構“集美國際合作中心”,並出台了全市首個區級國際合作專項服務政策,與新加坡、阿聯酋、英國等國家的91家機構、商協會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推動智御維科、懿禮思誠等65家企業總部落地,為宮芙美妝、浪潮集團、網宿科技等29家國內企業鏈接海外資源,還組建了化妝品、家居建材、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出海聯盟,依托全球嘉庚系學校聯誼活動設立“誠毅發展基金”,不斷擴大集美的“朋友圈”,實現“集美服務,通達全球”。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2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的行政區和全省兩岸融合發展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區,集美區持續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拓展省級縣域集成改革成果,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
設立全市首個區級增信基金,出台升級版《集美區增信基金實施方案》,加大對台企的金融支持力度﹔成立全國首個台企上市服務聯盟,為台企提供上市培育輔導和行政審批“打包”辦理等上市“一條龍”貼心服務﹔在全國率先推出政務服務台胞台企“一件事一次辦”套餐服務,實現台胞就業、創業、就醫、入學等諸多事項“一表申請、一站受理、一次辦結”﹔整合涉台司法服務,設立全市首個“台青律師服務站”﹔連續9年舉辦“兩岸一家親,從小心連心”集美區兩岸研學體驗營,為兩岸青少年構筑交流對話、增進了解的平台……與台商台胞台青同頻共振,不少“集美舉措”成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典范,不斷拓展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讓兩岸同胞的心貼得更近。(文/記者 應潔 通訊員 陳怡婷 圖/通訊員 林志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