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一樹一寺兩岸情 根脈傳承萬年青

枝枝朝北,是風的指引,更是根的召喚。
在福建安溪蓬萊山清水岩寺,一株千年古樟以所有枝丫向北伸展的姿態,佇立成一道自然奇觀,凝望成一座精神坐標。
近日,國家文物局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公布首批“國保單位·古樹名木”協同保護名錄,清水岩寺與寺內“枝枝朝北”古樟共同入選。消息如春風吹過安溪茶山,也拂動無數海內外游子心中那根柔軟的弦。
向北的枝丫,是風,也是念
古樟高33.3米,圍長6.9米,如沉默的巨人,所有枝丫都朝北方伸展,仿佛訴說著一個千年不改的約定。
“小時候,祖父常坐在樹下講故事。”68歲的村民陳金土撫摸著粗糙的樹皮,眼中泛起光暈,“他說,樹枝朝北,是因為清水祖師思念永春的家鄉。”
這棵樹的故事始於宋代。據《閩書》《福建通志》等記載,清水祖師陳普足生於永春,一生慈悲濟世,修橋鋪路、施藥祈雨。元豐六年,他駐錫蓬萊山,將張岩改建為清水岩。傳說他圓寂前親手植下這株樟樹,寄托對故土的眷戀——永春,恰在清水岩的正北方。
寺中“三忠廟”的供奉,更與古樟形成奇妙呼應。雖名“三忠廟”,實祀張巡、許遠、關羽、岳飛四位忠烈。古樟枝丫向北,恰如對忠魂的致敬,也暗合閩南人“忠義傳家”的精神傳統。《清水岩志》中有詩句寫道:“岩外名樟佔一隅,枝枝向北與他殊﹔無知草木猶如此,寄語人間士大夫。”詩中借古樟的向北生長,提醒士大夫們應當時刻心懷家國。
盡管民間傳說為古樟披上神秘色彩,其“向北”之謎亦有科學解釋。清水岩寺坐落於蓬萊山麓,坐東朝西,北面地勢陡峭,朝北枝條反而吸收更多陽光,南面山口強風,枝條順風朝北生長,形成“旗幟樹冠”。樹木生長具有趨光性,為躲避強風、獲取更多光照,古樟枝丫自然向北延伸,形成獨特景觀。
此外,古樟樹形與周邊環境密切相關。其主干筆直高聳,側枝分層生長,北側枝丫因避風而更粗壯,南側則因長期風壓而相對細弱。這種“北強南弱”形態,在植物學中被稱為“風致形”,是樹木適應環境的典型表現。科學解釋並未削弱其文化價值,反而使其成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活態標本。
清水岩寺古樟
一棵樹,一座寺,一家親
“第一次見到‘枝枝朝北’古樟時,我忍不住哭了。”安溪籍台商陳文忠回憶2019年初訪清水岩寺的情景,“在台灣,我聽父輩講過這棵樹的故事,真正見到它,才明白什麼是‘根’的感覺。”
陳文忠的祖父1948年從安溪赴台,臨終前囑咐后代“一定要回清水岩看看”。如今,陳文忠在福建經營茶葉,每年都會來古樟樹下靜坐,感受那份跨越海峽的親情。
正如古樟指向北方,閩南人“下南洋”“過台灣”,心中始終裝著回家的羅盤。
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安溪人自明末開始大規模遷居台灣。鄭成功率軍赴台時,軍中閩南人不忘隨身攜帶“祖師公”神像﹔清代施琅平定台灣后,安溪人大量攜眷赴台墾殖﹔民國后期,為避匪亂兵禍,安溪鄉民亦紛紛渡台謀生。
台灣地區的清水祖師廟分布總體呈現南部最多、中部次之、北部較少的格局,其中台南市以40間居首。而與安溪祖殿最相近的是北部各寺,有“台北三大祖師廟”之稱的三峽長福岩、艋舺清水岩與淡水清水岩規模宏大、信眾眾多,雕梁畫棟之精美令人贊嘆,三峽長福岩更有“東方藝術殿堂”之譽。
盡管各地清水祖師廟名稱不一,但大多承襲祖廟之名,延續祖地慶祝祖師聖誕的習俗、禮儀與規制,體現台灣同胞對清水祖師信仰的認同。如今在台灣,清水祖師分爐達500多座,其中創建歷史超百年的佔大多數,成為聯結兩岸同胞根脈情感的精神紐帶。
“在台灣,我們稱其為‘祖師公’。”陳文忠說,“同樣的語言,同樣的拜法,一抬手一炷香,就知道我們來自同一個地方。”
安溪清水岩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德強介紹,自1978年以來,組團回安溪清水岩謁祖進香的台灣信眾絡繹不絕,加上散客信眾,每年清水岩接待台胞數萬人次。2011年,“清水祖師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清水岩獲准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閩台文緣信俗一脈相承,台灣各地的清水祖師廟皆視安溪清水岩為祖廟。清水祖師信仰傳入台灣,在閩台關系上起到積極作用,成為尋根認祖的重要依據。古樟是兩岸共同的文化符號,保護它就是保護我們的根。”李德強說。
“我們還定期舉辦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等文化活動,邀請台灣宮廟代表參與保護規劃,深化‘兩岸一家親’共識。”李德強補充道。
清水祖師信仰成為聯結兩岸同胞根脈情感的精神紐帶
一樹向北,兩岸同心,生生不息
入選國家級協同保護名錄,標志著這株古樟與它所依存的古寺,邁入了系統化、整體性守護的新裡程。這不僅是對“樹與寺”共生體的官方認可,更意味著那條承載著兩岸共同記憶的千年文脈,正迎來被重新激活、綿延傳衍的寶貴契機。古樹與古建在此深度融合,歷史底蘊與自然靈性交織,構筑出一片鮮活的、仍在呼吸的“活態文化遺產”。
“這株古樟用向北的枝葉‘訴說’著對故土的眷戀,也講述著與忠烈精魂相關的故事。這讓‘家國情懷’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得可觸可感,自然而然地走進人們心裡。”國慶期間,帶著孩子前來清水岩游玩的黃女士感觸頗深。
19歲的大學生張琳每逢寒暑假就來擔任志願者講解員。“我會把古樟的向北生長比作‘游子的北斗’,總能引起同齡人的共鳴。”
如今,古樟與古寺成為台胞尋根的坐標,見証著兩岸同宗同源的血脈聯系。清水祖師信仰的傳播,不單是信俗儀式的“復制”,更承載倡導懷鄉思祖的社會功能,也是維系包括安溪籍台胞的在台閩南人族群、宗姓團結的精神力量。
“古樟的‘向北’特性,尤其能引起游子的共鳴。”安溪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謝文哲說,“它指向的不僅是地理的北方,更是精神家園的方向。”
如今,這片古老的土地正煥發新的生機:藝術家前來寫生,用畫筆捕捉它的風骨﹔攝影師流連忘返,記錄它四季流轉的光影﹔村民們開設起茶館民宿,奉上地道的安溪鐵觀音與古早味小吃……
更可喜的是,周邊村落借此東風,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游客在此,既可登山訪古,感受歷史厚重﹔亦可體驗採茶制茶,品味生活意趣。這種自然、文化與生活的深度融合,讓古老的場域煥發出全新的活力。
一樹向北,千年如一日﹔一寺靜立,兩岸同一心。
當夕陽為古樟鍍上金邊,當鐘聲穿過紅磚青瓦,當茶香彌漫蓬萊山麓——那不僅是風過枝梢的自然之音,更是文化根脈的生生不息。(文/陳和俐 圖/安溪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