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區(長樂區):耕海探洋憑借力 風勁潮涌氣象新

耕海探洋,裝備先行,吳航人自古劈波斬浪、經略海洋,深諳此道。俯瞰八閩青山碧海,曲折綿延的海岸線勾勒出福州新區(長樂區)的清晰輪廓。將視野拉近,一座座海洋工程裝備分布其間,成為新時代長樂人追新逐綠、向海圖強的重器、引擎。
唱響現代“海洋牧歌”
從鬆下鎮鬆下渡口出發,行船約15分鐘,便可抵達福建省首套樁基桁架式大型智能化養殖平台“航寧一號”。與其他常見的浮式桁架類深遠海養殖裝備不同,樁基桁架式相當於在深海“打地基”,這意味著“底盤”更穩。
創新是為了突破桎梏。“航寧一號”所在的長嶼島附近,全年8級以上風力天數佔一半以上,樁基桁架式是因地制宜的選擇。平台底部採用樁基固定,頂部通過桁架結構連成整體,四周設置護欄與走道,還創新性地架設了可操作行車吊臂,專門吊放集裝沉箱,養殖水體超過3萬立方米,年產量350噸,年產值可達6500萬元。
福建省首套樁基桁架式大型智能化養殖平台“航寧一號”。吳文杰攝
對於福州市長嶼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開木而言,“航寧一號”是一場試驗,亦是一次冒險。他是土生土長的長嶼島人,見過無數漁民的闖蕩,有人乘船出海捕撈,有人北上寧德養殖。20歲出頭的年紀,他也趕著浪潮前往寧德養殖大黃魚,不過內心始終憧憬著回到家鄉。2020年,他決定帶著多年積累的養殖經驗回到鬆下,乘著海權改革試點的東風,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彼時,深遠海養殖平台正在國內興起,王開木走訪了連江、浙江象山等地,近距離觀摩了近十個海上養殖平台,之后與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攜手研究設計“航寧一號”。歷經困難、“見招拆招”,終於在2024年,“航寧一號”正式建成投入養殖生產。記者在現場看到,投喂餌料時,網箱中魚兒扑騰跳躍,展現出他們在深遠海上練出的“肌肉”。“去年,我們投放了500克的黃瓜魚8萬尾,經受住了幾次台風的考驗,春節出售時,規格達800到1000克,每條魚平均增重400克。經過‘健身’的黃瓜魚體型和肉質都非常優質。”
“航寧一號”蹚出的經驗還在不斷復制升級。目前,體積更大的“航寧二號”已經開工建設,養殖水體超6萬立方米,計劃養殖品種為赤點石斑魚、大黃魚、金鯧魚、斑石鯛、真鯛、美國紅魚等福建省主導名優魚類,預計年產量700噸,產值1.3億元。
以王開木為代表,鬆下漁民的“洄游”是福州新區(長樂區)唱響“海洋牧歌”的生動寫照。著眼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該區還在繼續謀劃鬆下長嶼島、人嶼島等周邊海域深遠海養殖場等項目,建設創新型海洋牧場示范區。與此同時,引導遠洋漁業企業提升遠洋漁船裝備水平,完善養殖冷鏈加工等配套設施,提升水產品深加工水平和質量,探索海沙、貝殼等海洋再生資源活化利用,推進海洋漁業下游衍生產業發展。
構筑廣袤“海上森林”
風,時而是制約發展的阻力,時而又是驅動發展的助力。
福州新區(長樂區)的最南端與平潭綜合實驗區隔海相望,受台灣海峽“狹管效應”影響,全年有280余天風力超過6級,這意味著,可利用的風能資源極為豐富!錨定這一富礦,一座座白色風機傲立大海,漸次排開。每當海風拂起葉片,源源不斷的電能點亮陸上燈火,驅動城市發展。
近些年來,海風吹來的新產業正在福州新區(長樂區)集聚成勢——
午山大唐風電項目是最早落地鬆下的風電項目。2005年2月底,大唐漳州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在午山村范圍內設立3個測風塔進一步獲取測風數據,進而啟動午山風電場項目建設工作。2011年1月,午山風電場變電站倒送電成功,同年2月4日首台風電機組並網運行,2012年4月所有風機調試並網運行。午山風電場竣工后,總裝機容量達28兆瓦,年發電量約為8700萬千瓦時,平均年發電利用小時數為3100小時。
此后數年,我國海上風電技術不斷突破,長樂外海成為縮影。
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場。圖片來源:福建省水電設計院
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場A區項目,共安裝37台風力發電機組,建設規模約300兆瓦。該項目作為國內首個批量使用單機容量10兆瓦風機的海上風電項目,創造國內首個批量商業化採用深水吸力樁式導管架基礎等多個第一,為深遠海域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奠定了基礎。不久前,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場A區項目獲評2025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成為2025年度全國6個獲此殊榮的海上風電項目之一。
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場C區項目,主體由風電機組、海上升壓站、海纜線路、陸上集控站、地面輸送線路、智慧海電中心等6大部分組成。項目建設創造了國內、省內多項第一:風機基礎選用外海深水吸力樁式導管架基礎,引進荷蘭的沉貫技術,基礎型式國內首創﹔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僅歷時1年,建設速度國內領先、省內第一。項目共建有風電機組57台,裝機規模496兆瓦,系福建省已建成的最大規模海電項目。
未來,這片攬風蘊能的“海上森林”還將繼續擴大邊界。福州新區(長樂區)正積極推動長樂外海J區、B區(調整)、I區(北)、I區(南)、K區和D區、E區風電項目及長樂外海集中統一送出工程建設,讓藍色動能繼續在濤聲中澎湃。
依港打造產業集群
鬆下港區牛頭灣作業區4號泊位,18件重力式沉箱矗立於護岸,靜待入海的“窗口”。以“件”形容,或許輕了一些,畢竟它們是高20米、重3000多噸的龐然大物。本月底,當“窗口”來臨,他們將在重型機械裝備和精准測量儀器的默契配合下依次沉入海底預定位置,澆筑后建成一個長約300米的碼頭泊位。“我們計劃在40天時間內一次性完成安裝,為后續施工奠定基礎。”港口開發部副經理陳建國說。
當前,鬆下碼頭4號、10號、11號泊位,以及鑫海碼頭17號泊位正在建設,其中,10號、11號泊位的建設引入了“二航長青”打樁船。作為目前全球樁架最高、吊樁能力最大、施打樁長最長、抗風浪能力最強的專用工程船,它可施打最大樁重700噸、直徑7米的巨型樁基,有效保障了泊位建設進度。鬆下碼頭0號、1號、2號、3號、12號、13號泊位,鑫海碼頭18號、19號泊位已經建成,忙著作業。記者看到,這裡的門機整齊排列,臂長幾十米。“它抓一斗就是40噸,大約是20輛車的重量,有力得很!”陳建國說話間,眼前的門機就抓起“一把”鐵礦石,舉重若輕。
“港”是福州新區(長樂區)高質量發展的“棋眼”。牛頭灣作業區所在的鬆下港,作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是福建省單體最大散雜貨碼頭,20萬噸級貨輪可直靠。當前,該區正統籌推進鬆下港區建設,推動港產城融合、海鐵公聯運、港航貿協同,不斷提升港區輻射能級。
20萬噸級散貨船“礦石希望”號外輪順利靠泊鬆下港區牛頭灣作業區12#泊位(資料圖)。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借“港”揚帆,向海圖強,空港亦是重要依托。日前,福州長樂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飛行區跑滑系統已完工,全部道面工程將於年底完工,轉入精裝修階段的T2航站樓有望於明年春節完工。項目建成后,福州機場將實現“雙跑道、雙航站樓”格局,年旅客吞吐能力提升至3600萬人次。
緊鄰空港,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一期)正式封關運行。開園首日,貨物通關總值近200萬元。綜保區海陸空物流聯動優勢明顯,疊加國家級新區、海絲核心區等優勢,重點發展保稅物流、保稅維修檢測、保稅加工、跨境電商等業態,著力打造成為福州現代產業開放創新的重要引擎。
在福州(長樂)國際航空城,鏗鏘的發展強音聲聲回蕩:福州新區空港高新技術產業園項目聚焦新材料、高端制造等前沿領域,創新採用“按需建設、先招后建”深度服務模式,實現“建設即招商”,目前正積極推進半導體及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落地﹔福米恆美產業園內,一片片輕薄的偏光片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不斷產出,園區匯聚多家科技企業,實現從一片偏光片起步,就地貫通偏光片貼合、顯示模組、商業顯示終端等上下游項目,未來將致力於建設全球首個從材料到終端的萬人顯示小鎮……
“未來,我們將加速高端機械裝備等臨港產業聚集成群,推動港口與產業深度融合。”福州新區(長樂區)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蔣雅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