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龍頭”引領 “循環”增效

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蹚出特色產業新質生產力躍遷路

2025年10月20日11:1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從早期傳統化工產業“依靠大量資源要素投入、追求規模擴張”,到如今“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追求全要素生產效率提升”﹔從早期單純依靠火電供能,到如今“火電、風電、光伏”多元化供能的綠色轉型﹔從早期產業鏈條延伸不足,到如今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牢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囑托,著力抓龍頭、鑄鏈條、育集群,成功打造異氰酸酯一體化產業鏈、烷烴一體化產業鏈等千億核心產業集群,走出一條新質生產力發展園區特色路徑,成為一方投資興業的熱土。

作為福州市貫徹落實“3820”戰略工程、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東進南下、沿江向海”“海上福州”等重大戰略而打造的臨港工業園區,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主動搶佔產業競爭“制高點”,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躍遷,鍛造產業升級“核引擎”。

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主要領導帶隊現場辦公解決發展難題。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主要領導帶隊現場辦公解決發展難題。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躍遷,鍛造產業升級“核引擎”

實施龍頭項目帶動。持續鞏固聚氨酯、烷烴一體化、尼龍新材料三大核心產業鏈發展良好勢頭,鼓勵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從而實現高質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發展,打造現代化工產業集群。目前,以萬華化學為龍頭的異氰酸酯一體化產業鏈,擁有全球最先進、全國唯一MDI自主知識產權﹔以中景石化為龍頭的烷烴一體化產業鏈,是全球唯一具備從丙烷碼頭到丙烷、丙烯、聚丙烯及聚丙烯薄膜完整產業鏈,已成為全球最大烷烴一體化生產基地﹔在尼龍新材料領域,天辰耀隆年產33萬噸己內酰胺裝置是目前我國單線產能最大的己內酰胺生產裝置。同時,在生物醫藥、風電裝備制造等產業上同步發力,持續強化產業鏈韌性,形成多元化產業支撐。

打造循環經濟體系。圍繞原料互供、產品循環,積極推動化工新材料產業上下游貫通和跨行業協作,初步構建“原料-產品-副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園區企業協同增效顯著。在聚氨酯領域,萬華化學依托上游東南電化的氯氣保障,並將副產氯化氫輸送至坤彩科技、環洋新材,分別用於生產二氧化鈦、環氧氯丙烷和環氧樹脂,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同時其PVC產品又供應思嘉新材料生產PVC空間布。在烷烴一體化領域,中景石化將聚丙烯供給友誼集團生產BOPP膠帶薄膜,每年為天辰耀隆供應副產氫氣1.6萬噸。友誼集團年採購10萬噸PP、1.2萬噸PVC,70%來自園區內企業中景石化與萬華化學,原料就近供應可直接節省物流成本,既降本增效,更強化供應鏈時效性和穩定性。

創新集成產業生態。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創新體系,在引導化工企業開展集成創新、技術創新的同時,鼓勵龍頭企業依托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用協作,設立江陰港城經濟區化工新材料產業學院,打造以重點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園區大型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積極引入專家、智庫機構,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化聚氨酯、丙烯、風電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推動形成完整產業生態,加速產品研發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今年,園區國能熱電中高壓配電室智能運維系統研發及應用等4個項目獲2025年智能發電技術創新獎﹔正在建設的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項目,測試風電機組、葉片主要性能指標排名世界第一。

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烴一體化生產基地。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烴一體化生產基地。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聚焦新質生產力的“質優”性,構建低碳循環“生態圈”

聚焦新質生產力的“質優”性,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一體統籌綠色發展,接續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構建低碳循環“生態圈”。

培育壯大綠色發展動能。風電裝備制造作為新興海洋產業,是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重點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規劃建設全國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工業園區——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先后引進東方電氣、金風科技、艾爾姆葉片、中水電四局等行業領先企業,自2019年以來,在6年時間裡,這裡下線的風機不斷刷新全球風機的單機容量紀錄,從8兆瓦級到10兆瓦級、13兆瓦級、18兆瓦級一路迭代,到如今的26兆瓦級,是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長的海上全國產化風電機組,形成了風機、葉片、構筑件等海上風電大部件產業鏈。今年7月,還成功下線全球單機功率和風輪直徑最大的17兆瓦直驅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該機組單機年輸出清潔電能可達6800萬千瓦時,能滿足約4萬戶家庭1年的用電需求,標志著我國在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立足園區綠色發展管理水平,鼓勵現有企業實施余熱余壓余汽利用、節能工程改造、“三廢”高效治理和資源循環利用,從技術和裝備上實現能源的高效集約利用。利用國能熱電發電余熱實施集中供熱,為園區企業提供蒸汽,大大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同時,依托核能零碳優勢建設核能供汽項目,通過福清核電兩台機組的技術改造,產生中低壓蒸汽向園區輸送,與國能熱電形成“雙熱源”,保障企業用汽需求並助力有效應對產品出口面臨的“碳標簽、碳關稅”等問題。今年10月,園區國能熱電有限公司二期2×660兆瓦超超臨界熱電聯產工程3號機組正式投入運營,連同將於11月投運的4號機組,每年可提供約66億度電能,對進一步優化園區電力、熱源結構,推動低碳排放具有重大意義。

全力推動園區低碳轉型。截至2025年,園區已擁有國家級綠色工廠7家、省級12家、綠色設計新產品3款﹔園區“江陰東部產業園”憑借產業集聚、布局集約、能源與排放系統清晰可溯、能碳管理基礎良好等優勢,是全省當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零碳園區的代表之一。此外,著力實施智慧化工園區二期等項目,在企業安全生產監管、排水排氣等生態環境監測、市政交通管理等方面實現系統集成,提升園區現代化、智慧化、集約化管理效能﹔健全污染防治常態長效監管機制,重點抓好污水、廢氣治理,建成園區水質、氣體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全面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同時,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推行清潔生產,助力企業綠色發展。

萬華化學MDI、TDI為核心的異氰酸酯一體化產業鏈。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萬華化學MDI、TDI為核心的異氰酸酯一體化產業鏈。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跳出江陰看江陰”。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深度參與“海上福州”“海上福建”發展戰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兩國雙園”,加快建設國內領先的化工新材料生產基地、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做實“一區兩翼”的產業發展格局,不斷完善集區內外鐵路、公路、航道、碼頭、管廊等設施於一體的集疏運體系,形成健全的基礎設施及第三方公用工程服務體系。目前,福州港江陰港區成為省內規模最大單體連片經營集裝箱碼頭區,成立福州江陰港海鐵聯運港站聯合調度中心,實現港鐵一體化合署辦公。今年9月,福建首條“冰上絲綢之路”中歐北極快航航線在該區完成首次靠泊作業,標志著福建港口首次融入北極航道物流體系。

如今,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正以昂揚之姿,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通過構建“龍頭項目帶動+循環經濟支撐+科技創新賦能+綠色轉型引領”的四維發展體系,朝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和綠色低碳示范園區的目標穩步邁進,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江葦杭 陳克才)

(責編:楊帆、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