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同安區:合力凝聚綠色共識 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高山上的軍營村,被評為二星級低碳社區。
“發展新能源產業鏈 推進‘雙碳’工作”專題培訓班在同安濱海新城舉辦。
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答題”面前,廈門的解題思路是什麼?10月15日至17日,廈門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同安區聯合舉辦“發展新能源產業鏈 推進‘雙碳’工作”專題培訓班,作為廈門市全面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培訓班以三天時間進行系統性和高質量的學習,交流探尋答案、凝聚共識。
“我國推動全面綠色轉型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在培訓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深入解讀我國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政策設計、工作重點、政策工具以及實施經驗。針對廈門,他建議要推進零碳建筑和零碳公共機構建設,加強零碳園區研究,並在建筑供熱及相關行業推廣熱泵技術。
這是一場匯集全國行業大咖的學習交流大會。授課嘉賓包括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氣候應對處處長木其堅等專家,全市各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以及相關重點企業的業務負責人和骨干共72名學員參訓。
培訓以實務實操為導向,帶來8場專題講座、1場現場教學和1場業務研討,由國家、省、市“雙碳”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宏觀層面系統梳理介紹了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雙碳”戰略的國際國內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分析了“雙碳領域”發展重點和任務目標,並結合新能源產業,從實操層面圍繞零碳園區、碳市場、ESG、碳足跡、數字產品護照等重點熱點,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為企業實踐提供指導。
“中國邁入了更加系統全面的低碳韌性發展新征程,廈門市推動新能源更好發展、建設布局零碳新經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柴麒敏表示,應繼續講好美麗廈門新發展故事,搶佔新一輪零碳產業和金融發展的“新賽道”,打造碳中和創新高地,推動綠色零碳技術的產業轉化,賦能廈門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廈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綠色低碳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綠色創新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先后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等多項國家級、國際級生態領域榮譽。
鏈接
從理念到實踐 同安“雙碳”工作走深走實
以鏈聚勢 構筑新能源產業高地
在培訓班上,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負責人立足企業視角,分享能源變革與儲能生態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不僅如此,海辰儲能作為現場教學案例,為學員提供了透視同安乃至廈門新能源產業發展脈絡的直觀窗口。
當前,新能源產業成為推動“雙碳”目標落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廈門新能源產業的主要承載地,同安區正以“每年百億級”的躍升態勢,彰顯區域新能源產業的澎湃動能——從2022年產業鏈產值81.9億元,到2024年突破335.4億元,再到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近80%。
依托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區),同安區形成新能源產業集聚高地,一條覆蓋上游材料、中端制造、下游應用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已然鋪開,尤其在電池制造環節有顯著產業優勢。目前,該區已落地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項目180余個,達產后將崛起為3000億量級的產業集群,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今后,同安區將繼續以新能源產業為“一號工程”,加快形成以鏈謀局、以鏈促產、以鏈聚才的工作格局,推動產業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綠色的方向升級。
以法賦能 打造生態司法新樣本
在同安,全國首個生態司法公益碳賬戶開辟了“碳匯+”生態司法新格局。
2022年8月以來,在市雙碳辦指導下,同安區人民法院、同安區人民檢察院與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開展合作,依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的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和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台,打造生態司法和碳匯交易平台之間的直通機制。
根據涉生態案件實際情況,可引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義務人認購“綠碳”“藍碳”等生態價值產品,以承擔替代性生態環境修復責任。
這樣一來,既解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義務人“不會修、無處修”的難題,又把每一筆賠償款實時轉化為可核查、可核銷的碳匯量,為廈門社會面碳中和提供持續、可度量的司法助力。賬戶運行3年來,引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義務人自願購買碳匯115.66萬元,對應購買碳匯13.2萬噸。
以點帶面 鋪展低碳示范新圖景
從社區到景區,再到園區,一張低碳示范網絡在同安徐徐展開。
3個低碳社區均達到二星標准:軍營村、白交祠村擁有編號0001、0002的全國首批農業碳票,是廈門率先“把空氣變鈔票”的村庄,兩村7755畝生態茶園的2年期碳匯達3357噸﹔地處蓮花水庫水源保護區的蔗內村,已建立覆蓋社區內各類主體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定期公示碳排放信息,成為村民生活的日常。
作為近零碳景區,廈門蓮花森林公園小坪景區以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原則,打造近郊型、多功能生態旅游目的地。依托景區內水電站,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達到100%,廚余垃圾、生活污水均實現在地處理,同時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4個低碳工業園區成為低碳理念落地的硬核樣本。保灃工業園通過廢氣處理工藝、熱能回收、水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式達到生產與節能的平衡﹔金牌廚櫃產業園建有光伏發電設施,通過清潔能源和節能設備的利用,大大降低傳統能源使用﹔京東亞洲一號廈門同安物流園廢氣排放、廢水排放與危險廢物均為“0”,且強化可再生能源使用﹔海辰儲能鋰電產業園實現工業余熱、廢氣等資源回收,節能減碳成效顯著。(文/記者 林健華 通訊員 鄭素描 楊小露 圖/通訊員 夏海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