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裝大會”觀察:從“追趕”到“領跑” 中國航海制造駛向“星辰大海”

智能機器人游弋深海,新能源船舶通行五洲,載物越重洋,綠動惠萬家……在過去十年間,中國航海裝備產業經歷了從跟跑到領跑,從量變向質變的飛躍。
10月19日,為期四天的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落下帷幕。這場以“福海揚帆 綠動領航”為年度主題的盛會,吸引了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23個省市的812家企業參與,也讓人們得以一窺中國航海裝備做大做強的風雨路。
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十年前,我們只能小批量建造LNG船,如今我們不僅能夠建造27萬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國產化率更達到90%,技術指標超越國際同業水平。”在大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副書記蘇波回顧了中國航海裝備制造的十年變遷。
“綠色”是這場大會的主題,也是我國航海裝備產業錨定的方向。把握綠色轉型和智能制造的時代機遇,如今,中國已能生產全球60%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和風電裝備,綠色船舶訂單佔國際市場份額一半。
沿著海岸線從南到北,可窺見“綠動”的印記——依托產業和技術優勢,福建沿海新能源船舶佔比突破50%,廈門的世界首條雙極柔性直流輸電工程,讓深遠海風電並網成為可能﹔在天津港北疆港區,全球首個100%使用綠電的“零碳碼頭”可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9600噸……今年4月,國際海事組織(IMO)宣布強制實施IMO淨零排放框架,核心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全球航運業淨零排放。在此背景下,掌握新能源“鑰匙”的中國制造有望成為“減排答案”的提供者。
工作人員向前來參觀的學生講解先進裝備。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在持續“加持”制造、運輸與海洋科研。比如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航行系統,已在“智飛號”集裝箱船上實現商業運營,感知准確率達到99.2%,國際領先。廈門遠海碼頭通過AI算法優化作業流程,實現集裝箱吞吐量提升18%,單箱能耗下降15%的雙重效益。
在綠色與智能制造的主旋律下,中國造船量已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龐大規模背后,完整的航海裝備產業鏈、持續的政策賦能,以及產學研用協同配合也功不可沒。
從一度沒落的老造船基地,到成為福建新能源船舶制造的“排頭兵”,寧德福安用了三年。通過工作專班和一系列系統性政策,福安打通海事、交通等多部門,依托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新能源的資源,激發出傳統船舶建造基地的底蘊。目前基本形成了上游研發設計、中游總裝建造、下游運營應用的電動船舶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福安的“彎道超車”也是中國海洋裝備制造從“跟跑”向“超越”的縮影。航海裝備產業的發展“獨木難支”,需要的是構筑起產業生態。
從本屆大會來看,首次設立海洋科創“五鏈融合”推進活動,收獲總投資131.82億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信息鏈有機銜接與協同發展﹔首設主賓高校與科研院所,吸引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知名高校院所的專家團隊與地方形成產學研對接﹔海洋經濟科創論壇上,涉海領域的院士專家和行業領軍代表共同探討智能動力、電動船舶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路徑,成立海洋技術轉化聯盟……集納各方資源,為的正是助推構建產業生態。
大會期間,不少海外參會者參觀咨詢。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從一個個“世界第一”“全球首創”的大國重器,到惠及萬家的新能源,在大會期間,超10萬平方米的展區內,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口音的人們坐在一起,聊技術、談合作、說未來。一次次交談中無不透露出,“中國方案”成為能源、環保、交通運輸、產業構建等諸多領域的“香餑餑”。
遠航的汽笛長鳴,港口的塔吊忙碌,海上“大風車”源源不斷輸送電力,深海養殖耕耘“藍色田園”……伴海而生,因海而興,向海圖強,承載藍色夢想,中國航海裝備產業正駛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