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福”從海上來的檢察密碼

10月2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公室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今日說法》欄目、福建省人民檢察院以“解鎖‘福’從海上來的檢察密碼”為主題,聯合開展第110次“走近一線檢察官”直播活動走進福建福州,來到這片“長安久樂”之地——福州新區(長樂區)。讓我們跟隨檢察官的腳步,一起聆聽他們守護蔚藍的動人故事。
“守護海洋,守護的是生態,是產業,更是民生。”在福州新區(長樂區)的下沙海灘,福建省福州市檢察院檢察官周國勇和高澤洋共同講述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海洋保衛戰”。2019年,長樂區檢察院在實地摸排沿海鄉鎮時發現,不少酒樓沒有排污設備,大量污水直排入海,隨即向環保部門制發檢察建議,要求加強監管,並多次組織召開公益訴訟圓桌會議,協同多部門研究對策,推動當地政府延伸污水管網,拓寬排污管道,促成涉案酒樓全部完成整改,實現沿海餐飲入海污染零排放。
檢察官一行來到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的鬆下港區,在這裡,福州、長樂兩級檢察機關曾聯合辦理了多起涉海犯罪案件。“檢察官們辦理的不只是一個案件,而是一灣生態、一域發展。”長樂區檢察院檢察官林弘毅介紹道,福州市檢察機關牽頭成立閩東北“四市一區”檢偵協同聯盟,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盜採海砂等涉海犯罪,建立“日常巡查+季節禁捕+增殖放流+生態修復”長效機制,綜合運用案件辦理、督促繳納生態修復金等方式,構建起海洋產業的全鏈條保護體系。
聖壽寶塔屹立千年,是見証長樂作為鄭和七下西洋駐泊地和開洋起點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以法治方式保護涉僑涉海文物,是歷史賡續和文明傳承的檢察擔當。”福州市長樂區檢察院檢察官林聖表示,近年來,福州、長樂兩級檢察機關積極運用磋商、檢察建議、圓桌會議等方式,推動九頭馬古民居、梅花古城牆、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台等一批涉僑涉海文物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讓人文物華得以更好地傳承延續。
作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之一的閩江河口濕地,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福州市長樂區檢察院檢察官柯妍說:“當時,我們通過公益訴訟大數據指揮中心的實時監控系統,看到河道兩岸堆放著大量漁網、塑料瓶等垃圾,幾處地籠像‘攔路虎’一樣橫在水裡。”針對濕地內存在的違法養殖、非法捕撈、棄置沉船等問題,長樂區檢察院迅速組織多部門召開公益訴訟圓桌會議,督促相關部門投入專項整治經費,推動系列“急救”措施落實。
閩江河口濕地,作為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態河口濕地,如今已是眾多珍稀候鳥的“美麗天堂”。2021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大數據指揮中心的實時監控系統發現,濕地內漁業垃圾堆積。而此時,距離候鳥到這裡過冬,不到半個月時間。檢察官給自己下了“軍令狀”:搶在候鳥“回家”前,拯救它們的“家園”。對此,長樂區檢察院迅速組織多部門召開公益訴訟圓桌會議,督促相關部門投入專項整治經費,短短幾周內就給濕地做了“大掃除”。同時,通過組建濕地專職管護員隊伍、打擊非法佔用和破壞沿海防護林行為等多項舉措,不斷續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
茉莉作為福建省福州市的市花,實則是一朵從2000多年前的海絲之路來到福州的“舶來花”。當地氣候的孕育出福州特有的雙瓣茉莉花,讓茉莉花茶走向世界。去年3月,受台風“海葵”帶來的特大暴雨影響,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黃石村的茉莉花茶產區受災面積超40畝。長樂區檢察院依托“公益訴訟大數據研判平台”及時發現問題線索,開展現場勘查,快速組織多部門召開了一場茶桌旁的圓桌會議,制定了6個整改方案,通過督促黃石村清理修復河道,助力農業農村局落實受災專項補助資金,推動政府將“災毀基地重建”納入獎補等舉措,讓“小茉莉”撐起“大民生”。
“漳港海蚌”是長樂海洋經濟的“金招牌”。國宴名菜雞湯汆海蚌,就以它為主食材。近年來,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檢察院在多次實地走訪沿海鄉鎮時發現,禁捕期內使用非法工具捕撈海蚌的問題時有發生,便向長樂區海漁部門、相關鎮政府等6個單位制發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並在海蚌保護區設立檢察工作聯絡點,推動建立“日常巡查+季節禁捕+增殖放流+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還聯合多部門在核心海域放流海蚌苗約250萬粒,構建起從末端打擊到前端治理的全鏈條海洋產業保護體系。
“福州的希望在於江海,福州的發展也在於江海。”從千年海絲路到現代數字港,傳承守護海洋文化、合力打擊涉海犯罪、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福州檢察機關將持續推動“海上福州·檢護蔚藍”的長效踐行,助力打造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持續講好“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檢察守護蔚藍故事。(最高人民檢察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