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司法所護薪驛站:不止於“薪”的權益守護

在廈門市海滄區的建筑工地上,54歲的工人吳某因施工墜落致七級傷殘,與勞務公司就賠償金額僵持數月,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廈門市海滄區司法局海滄司法所護薪驛站介入后,調解員聯合律師核算法定賠償標准,同步協調招商部門反饋企業經營狀況,最終促成企業支付32.3萬元賠償款,並通過分期支付緩解經營壓力。吳某當場收到首期11萬元治療費,臨別時他緊握調解員的手說:“這錢,是實打實的!”
據了解,護薪驛站是廈門市海滄區司法局海滄司法所打造的服務品牌。它沒有實體驛站,卻把服務送到勞動者身邊——司法所工作人員定期走進建筑工地、物流園區和村居社區,通過法律咨詢台、宣傳手冊和線上“護薪微課堂”,為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從業者提供“家門口的法律服務”。“護薪驛站”不隻解決“欠薪”問題,更延伸至勞動者的工傷賠償、社保繳納、合同規范等全鏈條權益。
“工人來,常隻說‘欠薪’,一問才發現是合同沒簽、社保沒交、証據沒留。”海滄司法所調解員小陳說。她記得一位快遞員小林,因平台結算截圖未保存,工資被拖欠三個月,他曾多次聯系平台,電話打了一個又一個,最后都石沉大海,后來他在錦裡村的法治宣傳活動上收到了護薪驛站的宣傳聯系卡,便決定試試看。驛站工作人員在詳細聽取了他的困難后一邊指導他用手機拍下快遞平台上的結算明細,一邊協助聯系平台補發電子憑証,在收集完全部材料並提交后,企業一周內便結清了欠款。“以前維權得跑三四趟,每次都是填表、排隊、等結果,一折騰就是半個月。”小林感慨道,“現在驛站有針對性的引導我們留存証據對接企業,省心多了。”
護薪驛站的創新,藏在“預防—調解—履約—保障”的閉環裡。如某建筑企業欠薪案中,驛站先聯合招商部門了解到企業因工程款未到賬導致支付困難,再協調法院確認流程,最終促成企業以分期支付+資產抵押的方式,為200余名工人追回欠薪180萬元,既保障了勞動者權益,也為企業留足經營緩沖期。
更見溫度的是王某工傷案,在工亡事件發生的24小時內,驛站首先與派出所聯動,等待刑事調查結果。當排除刑案件后,海滄司法所立刻與企業及工亡家屬對接,聽取家屬訴求,並在48小時內聯動仲裁員分析賠償標准、入戶企業與負責人耐心溝通,促成賠償落實。家屬在臨別時候說:“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是你們身上看得見的人情溫度。”
這支隊伍的專業底氣,源於日常的“充電”與“實戰”。調解員利用司法所所務會集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每月內部分工模擬“工人情緒激動”“企業失聯”等場景,邊安撫邊找依據。調解員小黃感嘆道:“以前隻會說‘別急,我們幫忙’,現在能說‘勞動合同第5條寫明了社保繳納,這可以申請仲裁’”。如今,海滄司法所已有3名調解員通過勞動仲裁員資格考試——從“和事佬”蛻變為“明白人”。
而數據也印証了實效:截至目前,海滄司法所護薪驛站累計調解勞動爭議206件,涉及金額200余萬元,涵蓋薪資拖欠、工傷賠償、社保補繳等多元領域﹔調解成功率達92%,司法確認率超80%,履約率比傳統方式提升40%。企業態度悄然轉變:“以前和工人溝通總是不歡而散,現在有司法所幫忙從中調解,以法律為准繩,以情理為標准,順暢多了。”一家建筑公司負責人坦言。驛站不僅成為勞動者的“權益靠山”,更成為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政企和諧的“治理紐帶”。
下一步,海滄司法所護薪驛站將邁出更大的步伐:計劃開發線上服務平台,實現糾紛申請、証據提交“一鍵辦理”﹔與企業對接用工數據,對欠薪風險智能預警﹔推動法院設立“護薪專窗”,讓司法確認“當日申請、3日辦結”。
夜幕降臨,海滄司法所的辦公室燈光依舊明亮。司法所的燈,不隻照亮辦公室的桌角,更照見每個普通勞動者心裡的光,這不僅僅是“要回錢”的驛站,是“讓日子有盼頭”的地方。(海滄區司法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