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108個城中村、1410個老舊小區“煥新顏”  廈門持續加強基礎建設、提升城市能級、增進民生福祉

2025年10月23日16:3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廈門10月23日電 (余乃鎏、陳博)“高標准建設現代交通基礎設施,通過港口提質、陸域織網、鐵路提效、航空升級,打造海陸空鐵協同的立體交通體系”“圍繞‘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目標,通過城中村現代化治理、老舊小區改造、加大保障房供給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夯實城市基礎,優化民生保障”“圍繞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統籌生態保護、市政升級、安全韌性和精細治理,既要城市的‘面子’高顏值,又要城市的‘裡子’更扎實”……23日,“廈門這五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發布會召開,介紹“十四五”時期廈門基礎建設發展成就。

本場發布會由廈門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主任上官軍主持。發布會上,廈門市副市長張志紅作主題發布時介紹,近五年來,該市堅持人民城市理念,聚焦交通、民生、市政、安全等核心領域,持續加強基礎建設、提升城市能級、增進民生福祉並取得顯著成效。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十四五”期間,廈門致力構建立體交通體系,打造區域聯動新格局——在港口方面,五年來持續強化廈門港底層支撐,新建泊位16個(含萬噸級以上6個)、萬噸級航道近60公裡﹔目前全港擁有集裝箱航線187條,覆蓋54個國家150個港口﹔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時間分別位列全球主要港口第二、第三位。

在陸域交通方面,海滄隧道、翔安大橋等關鍵工程相繼投用,“五橋兩隧道一海堤”進出島通道格局成型﹔高、快速路總長542公裡,路網密度達8.8公裡/平方公裡,穩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鄉村交通全面升級,自然村公路100%硬化、建制村雙車道100%通達﹔BRT在全國率先實現規模化智能輔助駕駛,地鐵建成3條線、98公裡,地鐵線路“島內成網、三向出島”。

在鐵路方面,東南沿海鐵路樞紐基本成型,5小時可通達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福廈高鐵通車,廈泉漳“1小時交通圈”成為現實﹔多式聯運創新突破,廈門入選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首創“跨境電商+中歐班列+絲路海運”新模式﹔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遠海碼頭鐵路專用線打通鐵路進港“最后一公裡”,近三年海鐵聯運量年均增速超40%﹔廈門中歐班列物流新通道輻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30多個城市,累計載貨12萬標箱。

在航空方面,高崎機場通航境內外134個航點、129個城市,往返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直航客運航線13條,國際中轉旅客量穩居國內第四位﹔貨運領域實現突破,投用本土首架全貨機﹔廈門翔安國際機場,作為我國“十四五”期間規模最大在建機場,對標國際航空樞紐,2026年建成投用后,可保障每年4500萬人次旅客、75萬噸貨郵,將進一步強化廈門國際航空輻射能力。

不斷夯實城市基礎保障,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在城中村治理方面,自2023年4月以來,廈門全面推進108個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累計投入62.7億元,精心打造“微景觀”“微公園”等2000多處﹔規整纜線8055千米,改造管網397千米,建設垃圾屋、公廁526個,城中村實現從“臟亂差”到“四季花”的明顯轉變。

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將2000年底前建成的1900多個老舊小區全部納入改造范圍,“十四五”期間累計改造1410個老舊小區,惠及約24.89萬戶,其中增設電梯2000余部,新增3.38萬個路外停車泊位。

在住房保障提質方面,“十四五”期間,共建成5.87萬套(間)保障性住房,籌集13.6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著力構建以“一張床、一間屋、一套房”為主的“住廈來”品牌體系,把新廈門人納入住房保障范疇,本月14日“求職免費一張床”迎來第10000名大學生入住,“就業五折一間屋”共為新青年群體發放“5年5折租房”補貼超12億元、惠及超34萬人次,還通過“安家不高於4.5折一套房”政策共保障8700戶家庭,通過“雙困家庭四檔租保障房”政策共保障2萬戶家庭,加強兜底保障。

持續提升城鄉建設品質,塑造“兩高兩化”新形象——在建設韌性城市方面,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城市建成區“海綿化”面積佔比達44%﹔大力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建立排水防澇應急指揮平台,集中整治70個易澇風險點,經多輪強降雨檢驗,城市內澇點基本消除﹔建成各類地下管廊587公裡,入廊管線超1538公裡,新改建雨水管涵230公裡,城市地下“血管”更加暢通﹔建成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集成12個行業部門56個子系統,接入20萬路視頻、6.7萬個物聯感知設備,初步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在優化服務供給方面,“十四五”期間,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從5350噸/日提高到7500噸/日,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位列全國大城市第一名﹔大力實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三個一百”行動,2020年以來完成投資超170億元,污水處理能力由91萬噸/日提高至212萬噸/日,新建改造污水管道804公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從2020年的78.3%提高到2024年的88.3%,污水處理廠平均進水BOD濃度保持在120毫克/升以上,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建成投用海滄水廠三期、西山水廠二期,新建改造老舊供水管網210.7公裡,供水能力由234萬噸/日提高至269萬噸/日,2024年供水管網漏損率為3.43%,在全國日供水量100萬噸以上主要城市中持續保持前三水平﹔新建改造燃氣管道400公裡,新增管道燃氣用戶14.2萬戶,管道燃氣用戶佔比提高至約70%,清潔能源普及率與居民生活品質同步提升。

而在提升環境品質方面,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深入推進筼筜湖綜合治理﹔綜合提升廈門植物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持續完善慢行系統,累計建成綠道311.5公裡,山海健康步道(雲海線、林海線)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新增和改建園林綠地1849公頃,完成124個公園健身跑道改造﹔整治修復濱海濕地近150公頃,修復沙灘2.5公裡,清理灘面402公頃,為市民游客營造親綠親海休憩空間。

“將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主動適應新的形勢變化,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全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努力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張志紅在發布會上表示。

當天,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柯玉宗、市住房和建設局局長李德才、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李宗澤、市市政園林局局長蔡偉中一同出席發布會,並分別介紹了五年來廈門市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實踐、推進路網項目建設以及筼筜湖治理等方面的舉措、經驗和成效等。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