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與綠色發展同頻共振,投身相關產業、立足崗位奮斗——
這群年輕人選擇做“綠領”(追夢人)
![]()  | 
| 
   董桂英在查看風量監測數據。  | 
![]()  | 
| 
   蔡開南檢查氫能源汽車氫氣管道密封情況。  | 
![]()  | 
| 
   陳思偉在福建寧德市三都澳海域檢查海上光伏設施。  | 
![]()  | 
| 
   遠景能源有限公司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建設的風力發電設施。  |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如今,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新工種不斷涌現,帶有鮮明“綠色低碳”標簽的“綠領”職業,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其中、發光發熱。“綠領”是干什麼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為何吸引年輕人?近日,記者走近3名“綠領”青年,聽他們講述綠色產業中的職業故事。
——編 者
董桂英觀測評估風資源——
用數據為風“畫像”
本報記者 趙景鋒
風能是一種清潔、安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和風打交道,是一種什麼體驗?
風速、風向、氣溫、氣壓……上午9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遠景能源有限公司的一間辦公室內,董桂英打開專業軟件,導入密密麻麻的觀測數據,開始為風“畫像”。
“就像超市選址時往往需要考察人流量情況一樣,建設風電場前,也要對風資源進行細致評估。”董桂英說,通過布設測風塔,開展不少於1個完整年的持續觀測,再結合地形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就能預測風電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發電情況。
今年33歲的董桂英,目前擔任遠景能源有限公司的解決方案高級經理,主要負責風資源評估等業務。大部分工作時間,她都在利用數據模型為風“畫像”,與變幻莫測的風“斗智斗勇”。
給風“畫像”,涉及許多數據維度,是一項復雜精細的工作。董桂英指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說,“平均風速相差0.1米/秒,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可能相差幾十個小時。如果是在風資源基礎一般的場地,這足以對項目的收益邊界產生較大影響。”
每當測風塔立起的那一刻,董桂英的心也會跟著懸起來。測風塔上分布著許多傳感器,24小時不間斷捕捉各項數據,隨時有可能出現故障,如果發現不及時,就會給后期評估埋下隱患。一個測風周期裡,董桂英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才能從龐大的回傳數據中,精准識別出微小的數據異常。“遇上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心裡都慌得很,生怕設備出現問題,睡覺也不踏實,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確認數據情況。”董桂英說。
給風“畫像”,既需要一雙“火眼金睛”,也需要下足“繡花功夫”。即使面對相同的測風數據,採用不同的分析處理方式,評估結果都可能出現差異。如今,雖然掌握了各種分析方法,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董桂英在做數據分析時仍然會極度謹慎,生怕掉進“想當然”的陷阱裡。“就像文物修復師在修復一幅古畫的缺損部分,隻有精心打磨每一處細節,才能精准還原其神韻。”
測風數據分析完成后,一幅清晰的風資源“畫像”便呼之欲出,接下來就到了現場勘察環節。有的風機點位設在山頂,山體植被茂盛,坡度陡峭,根本沒有上山的路。董桂英和同事們背著設備、揮著鐮刀,一邊開路,一邊攀爬,為了趕在天黑前下山,只能加快步伐,一天下來,腳底板磨得都是泡。
既要聚精會神處理數據,又要風裡雨裡勘察現場,但董桂英談起“追風逐電”滿是熱愛:“戈壁荒漠、遼闊草原、險峻山峰,都留下了我的奮斗足跡,這是辛苦又浪漫的歷程。”如今,每當經過參與評估的項目區,看到一排排白色風機在藍天下劃出優美的弧線,董桂英心底都會充滿成就感。
“把風資源評估做得更精細,讓預測結果與風電場實際運行情況更相符,是我在工作中不懈追求的目標。”從業以來,董桂英參與評估的風電項目已超百個,多個項目的裝機容量超百萬千瓦。“點亮萬家燈火的綠色電能中,有我的一份力量,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董桂英說。
蔡開南參與氫能應用測試——
為氫燃料電池做“體檢”
本報記者 王欣悅
電池,是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氫燃料電池是一種綠色清潔電池,近年來,在航天航空、交通運輸等領域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
27歲的蔡開南是一名氫燃料電池測試員。凌晨2點,重慶市潼南區氫潼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蔡開南走進實驗室后,立馬沿著設備走一圈,仔細檢查有無氣體泄漏、線路是否正常—這是他每次上夜班雷打不動的起點。
“安全,是氫燃料電池測試員要把握的重要底線。”蔡開南說。
電壓、電流、功率、溫度、壓力……表格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測試記錄。他正在進行的是一項燃料電池耐久性測試—一次測試需持續約500小時,這台設備將晝夜不停地運轉,他和同事須輪流值守記錄數據波動。
“在大學,我主修機械專業,而氫能測試領域需要電化學、動力工程和高壓安全等各方面的知識,需要在干中學、學中干,不學習新知識就會掉隊。”蔡開南說。
每一塊送至實驗室的氫燃料電池,都要經歷一場嚴謹的“全身體檢”。氣密性檢測是第一道安全防線。蔡開南仔細檢查氫氣管路、空氣管路、水路以及電子負載線,從源頭確保氫氣不會泄漏。
通過氣密性檢測后,電池還要接受“全面體測”。“全程下來,一塊電池要測將近一個月。”蔡開南說。
氫氣是易燃易爆氣體,一旦泄漏可能引發嚴重事故。蔡開南介紹,他參與搭建的實驗室擁有嚴格的安全設計:防爆玻璃將操作區與測試區隔離﹔測試區全域設有傳感器,檢測到氫氣泄漏將自動切斷氣源並報警﹔員工進入測試區必須穿戴絕緣防護服,操作高壓設備時,“連腳步都不自覺放輕”。
“我們常說氫焰是‘看不見的刀’。”蔡開南打開一段視頻展示:模擬氫爆的實驗鋼瓶在0.01秒內被火焰吞沒—“入職培訓的第一課就告訴大家,安全規范絕非兒戲。”
不斷更新知識,在行業發展中收獲成長,這讓蔡開南感到很有意義。目前,蔡開南團隊一年經手6個測試項目,每個周期一至兩個月。公司目前仍處於“項目制”階段,更多服務於科研團隊而非商業量產,但他信心十足。“下一步我打算學習大數據分析,優化測試系統控制程序。”
“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快、續航穩,尤其適合重卡、公交等應用場景。”蔡開南說,“相信隨著技術和標准完善,氫能會被更多人接受。”
陳思偉運維小型儲能電站——
給“海上充電寶”做保障
本報記者 施 鈺
陽光將海面晒出粼粼波光,福建寧德市三都澳白基灣漁排養殖區,128塊光伏板組成的漂浮式光伏電站在蔚藍海面上吸收光能﹔不遠處,一棟紅頂白牆的小屋穩穩立在浮筒上,屋頂5台垂直軸風力發電機隨風緩緩轉動,屋內的儲能電站正通過光伏和風力發電儲存電能,就像個“海上充電寶”。
“最近天氣晴好,電站容量都在50%以上。”在養殖區40公裡之外的辦公室裡,福建省寧德市環三售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三公司”)生產部主任陳思偉正通過電腦上的遠程控制系統監測海上天氣情況和儲能電站剩余容量,“如果雨天觀測到電站容量不足,就要及時提醒漁民減少非必要用電。”
2011年,從福州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后,陳思偉就一直從事電網運維工作。2017年,陳思偉開始在工作中接觸新能源技術,並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我愛鑽研新事物,也不怕挑戰,能為節能降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很有意義。”陳思偉說。
2020年,海上漁排“風光儲”多能互補工程開建,陳思偉成為“風、光、儲、充、用”微電網項目的負責人。在海上建儲能電站,從設計到施工都是挑戰。潮汐、水流、浪涌等都會對設備穩定運行產生影響,需廣泛採集水文數據﹔儲能櫃重達8噸,要反復研究比對房屋結構設計和浮筒材料﹔沿岸缺乏組裝場地,只能利用退潮時間在灘涂組裝設備,再利用漲潮將漂浮起來的光伏設備運去漁排所在海域……規劃設計、施工和投用的前3個月,陳思偉每周都有兩三天漂在海上。
過去海上養殖用電,不是靠敷設電纜供電,就是靠柴油機發電。“電纜容易影響養殖和漁船行船,柴油機不僅成本高,而且還有污染。”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養殖基地負責人宋向國說,“多虧了這個自發自用自儲的小型儲能電站,我們企業的養殖用電成本顯著降低了。”
“在海上建小型儲能電站,運行調試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少意料之外的問題。”陳思偉說,2022年初,電站投用沒多久,就遇上了梅雨季,光伏補能補不上,儲存的電量耗盡,等天放晴時,電站也無法自動啟動。“廠家在前期設計沒考慮到這一情況,我們就增加了一個備用電池,來啟動能量管理系統。”為加強對電站的監測,陳思偉還給電站加裝了遠程監控系統。
“有了這套系統,晴天時,300多畝養殖漁排上的氣象監測、照明、空調等生產生活用電基本都能滿足。”宋向國說,有了電能支撐,企業還開始購入電動小船、電動攪料機等電動養殖設備。
近年來,除了小型儲能電站,用於為大電網調峰調頻的大型儲能電站也在發展中。陳思偉更加繁忙,也更有學習緊迫感。在他看來,未來行業會越來越重視電化學儲能安全,也會有更完善的職業認証標准和培養體系。“目前就業市場對專業儲能電站運維人員的需求量不小,相信這個新的職業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陳思偉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8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