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0年全國前三,福建如何讓這份藍色“貢獻力”持續不褪色?
人民網福州10月28日電 (林銘賢)從全國格局看,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超1.25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11.9%,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三位﹔從全省大局看,海洋經濟對GDP貢獻率達21.7%,已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一串數字的背后,是過去五年來,福建在海洋經濟發展上持續“修煉內功”,為“海洋強省”建設鋪就堅實基礎。

發布會現場。實習生 鄭舒塵攝
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從會上介紹的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總體情況中,福建依海圖興、向海圖強之路清晰可見。
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高效協同,不斷健全優化海洋管理體制機制。2023年出台《福建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使福建成為全國第二個出台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地方性法規的省份﹔高規格召開全省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為走好“向海圖強”之路凝聚合力﹔成立省海洋經濟發展工作專班,協調解決海洋強省建設的難點堵點。
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攻克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多用途紙漿船﹔優化重組“海水養殖生物育種”“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菌種庫、全國最大的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實施“人才興鏈”戰略,重點建設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海洋優勢學科。
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海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發展。福建擁有國家海洋生產總值統計的15個海洋大類產業中的13個產業,在自身的海洋優勢產業上持續做大做強:在臨港石化產業上,福建規模以上石化企業營收超8000億元,己內酰胺產能規模居全球首位﹔在海工裝備產業上,福建研制的船用動力電池、電池動力推進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產品佔國內市場40%,全球最大的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相繼在福建下線﹔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上,全省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裝機410萬千瓦,規模居全國前列等。
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人海和諧,努力推動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優化海洋資源保護開發空間布局,全省5個海灣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海灣”優秀案例,6個海島被授予“全國和美海島”稱號﹔加強重點流域、區域、海域污染防治目標銜接,重點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70%以上﹔先后完成全國首宗海洋漁業(海帶)碳匯交易、首例雙殼貝類碳匯交易,發放全國首張海洋漁業碳票等,全省海洋碳匯交易佔全國藍碳市場一半以上。
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合作共贏,以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共筑海洋命運共同體。深化閩台融合發展,東山獲批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湄洲灣羅嶼港成為對台中轉鐵礦石最大碼頭,平潭港區成為對台跨境電商出口最大口岸﹔成功舉辦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高級別論壇、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推動“漁業周·漁博會”成為全球第三漁業展會品牌,持續擴大廈門國際海洋周、APEC海洋中心等國際性平台影響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