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團一策”激發活力——

“小白鷺”飛向大舞台(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關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②)

本報記者 付 文 施 鈺
2025年11月02日08: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舞蹈《惠女印象》。
  楊立超攝
  圖②:舞蹈《母親橋》。
  譚欣露攝

  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的演員們在排練。
  楊立超攝

  這個秋天,福建省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主任林乃楨比以往更加忙碌。

  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演出﹔原創舞蹈作品《母親橋》《心中的紅潮綠浪》入圍今年中國舞蹈荷花獎終評﹔舞劇《沉沉的厝裡情》將開啟第三輪全國巡演,帶著閩南文化走向全國……

  “以前忙,是因為演員少,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調配人手。現在忙,是創排更多、更好、更新的節目,讓更多觀眾感受‘小白鷺’的魅力。”林乃楨說。

  變化得益於一場改革的及時雨——2022年底以來,廈門大力推進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針對5家國有文藝院團出台“一團一策”改革方案,實現體制機制、財政保障、隊伍建設、分配激勵等多項突破,充分激發院團發展內生動力和舞台藝術創作生產力。

  演出多、市場活、劇目火、人才優的可喜面貌正在形成……

  從“借”演員到排大戲

  1986年,廈門委托北京舞蹈學院培養中國民間舞專業廈門試驗班。1993年10月,以21位廈門試驗班畢業生為主體,廈門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專業的民間舞藝術表演團體——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2012年9月,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劃轉成為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小白鷺”)。

  “‘小白鷺’是廈門的一張名片!”今年67歲的廈門市民朱麗英是“小白鷺”的鐵杆粉絲。自1993年觀看首場演出后,她收藏了小白鷺民間舞團建團以來幾乎所有的節目單。

  “只要‘小白鷺’在廈門有演出,我必定到場,一場不落。”聊起代表作品來,朱麗英如數家珍:群舞《東方紅》、朝鮮舞《娜林達》、雙人舞《鳥仔》、舞蹈詩《沉沉的厝裡情》……30多年來,“小白鷺”在國家級、省級各類專業舞蹈比賽中獲獎300余項。

  然而,生存難題也逐步顯現。最棘手的是人手。“建團伊始,我們隻有35個全額撥款編制,后來在編演員不到10人,加上自行聘用的10多名演員,人依舊不夠。”林乃楨介紹,舞蹈專場演出至少要25名演員,她常為此發愁。

  “2021年創排舞劇《花兒與海》時,一共50名演員,其中25名都是從廈門藝術學校‘借’來的學生。”對此,“小白鷺”演員隊女隊長繆斯琦也頗為無奈,“排練只能配合學生的時間,中午和晚上加練是常態。”

  一邊是演員數量不足,另一邊是職稱評聘“卡殼”。

  今年33歲的繆斯琦獲得過多個省級一等獎和國家級獎項,但由於職稱評聘的比例和人數限制,被“卡”了五六年。“舞蹈演員‘吃青春飯’,舞台藝術生涯沒有太多年,不少演員等不到職稱名額就退役了。”繆斯琦說。

  類似難題,廈門多個國有文藝院團都曾遭遇。“各個院團在人才規模、待遇保障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堵點。”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藝術處處長陳忠坤說。

  經過充分調研論証,廈門市在2022年出台深化國有文藝院團相關改革方案。“改革,先解決人員問題。”陳忠坤說,文化生產,核心在人。在不改變現有編制數量的前提下,廈門擴大各院團核定人員規模,並將藝術類高級職稱崗位比例由28%提升至35%。

  “‘小白鷺’的核定人員規模擴大到105人,現在已有40多名演員保障演出,高級職稱人數也大幅提升。”林乃楨說。

  去年初,繆斯琦順利被評聘為二級演員。

  “不久前,我們40名演員參加《正義必勝》演出,還派出團隊前往北京、新疆、貴州等多省份演出。演員們自信滿滿,創排多個優秀作品。”林乃楨的話語中透著自豪。

  從發愁資金到專注創作

  人員的問題解決了,待遇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演多演少一個樣”,是改革前演員們的普遍感受。這是為啥?原來,根據當地有關規定,院團演員演出費用統一為每場300元,每年績效獎勵不超過9000元。“索性躺平了”,演員演出積極性不高。

  而為支付自行聘用的舞蹈演員工資,林乃楨經常為自籌資金發愁,“每年至少要創收近200萬元。”

  “我們以讓藝術家體面地生活、激情地創作為工作思路,加大資金扶持的同時完善分配激勵制度。”陳忠坤說,廈門以財政全額撥款形式保障院團人員經費。

  改革以來,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以多演多得、優績優酬為原則,完善內部績效考核制度,打破演員個人績效收入限制,向一線舞蹈演員傾斜。

  00后舞蹈演員楊德奇在2023年進入“小白鷺”,表現優秀的他已擔綱多個舞蹈作品的領舞。雖然還只是四級演員,但他的績效卻排在第一檔。“努力就有回報,我要多多演出參賽,積累經驗、提升自我。”楊德奇說。

  如今,“小白鷺”演員演出費用最高達每場1500元,人均實發薪酬提升超20%。

  過去,受制於資金壓力,節目創排的動力弱化,也沒有足夠財力支持精品創作。“原創音樂、舞美、服裝……要排一部‘像樣’的舞劇,處處都要花錢。”“小白鷺”導演郭勇濱坦言,囿於資金限制,過去兩三年才能創排一部大戲。“2016年,我們創排舞蹈詩《時節》時,由於缺乏經費,編導團隊只能自己根據現有的音樂來剪輯背景音樂……”

  以問題為導向,廈門決定每年提供一定的創作經費保障,並鼓勵院團申報廈門市文藝發展專項資金,更專注地創作舞台藝術精品﹔還設立國有文藝院團創排專項資金,同時完善專項扶持資金分配機制,分配採取答辯形式,組織國家級、省級專家評審擇優分配。“藝術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說了算,我們不限數量、隻認質量。”陳忠坤說。

  2023年,郭勇濱導演的閩寧協作題材原創舞劇《花兒與海》爭取到專項資金280萬元。

  “還記得2022年11月首次公演時,舞台效果還不太好。”郭勇濱和團隊共同復盤——“每名演員全劇平均隻有兩套服裝,無法滿足當前觀眾的審美需要。”

  拿到專項資金后,郭勇濱和團隊重新梳理完善舞段編排、提升舞美設計,讓情節呈現更具藝術性,視覺效果煥然一新。2023年5月,《花兒與海》再次與觀眾見面,受到好評。該劇目也成功入選第十四屆全國舞蹈展演,並獲第六屆福建省音樂舞蹈雜技曲藝優秀劇(節)目展演“優秀劇目獎”,以及導演獎、表演獎、舞美獎等個人單項4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和3個三等獎。

  截至目前,廈門市國有文藝院團共創排和打磨提升劇(節)目71個,創排專項資金為21個劇目提供支持。

  “能明顯感覺到,現在的作品,不管是創作頻率、演出陣容,還是服裝化妝、舞美設計,都比過去更精致。”朱麗英感慨。

  從面向觀眾到向市場要活力

  紅綢綠綢伴著汗水翻飛,排練室內,郭勇濱正帶著楊德奇等舞蹈演員緊鑼密鼓排練《心中的紅潮綠浪》。該劇參加了第十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終評。“這是我們首次將陝北腰鼓作為專業舞台藝術作品去呈現,探索更豐富的情緒和內容表達。”郭勇濱說。

  一個東南沿海地區的舞團,為什麼會選擇西北風格的舞蹈?

  “這是一次溯源,更是‘小白鷺’風格的展示。”郭勇濱說,“小白鷺”在1995年創排的代表作群舞《東方紅》就以紅綢舞動充分呈現濃郁漢族民間舞風格,曾榮獲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創作銀獎、表演銅獎,“我們要讓大家看到,‘小白鷺’在民族民間舞領域的藝術創作能力。”

  “作為地方文藝院團,‘小白鷺’不像大院團那樣實力雄厚,但是有自己的特色。”林乃楨介紹,“保持個性、不隨大流,‘小白鷺’一直堅持發展民族民間舞這一專業優勢和特色,注重發掘學生的民間舞情感表現力,展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多元性和藝術感染力。”

  郭勇濱說,為了編好這支舞,他曾6次前往陝西採風,並跟著陝北腰鼓非遺傳承人練習1個多月,“醞釀了一年多時間,此后又花了七八個月時間來創作。”

  “《心中的紅潮綠浪》是我入團以來遇到的難度最大的舞蹈,要找到西北漢子那股勁,不容易!”領舞楊德奇是土生土長的漳州人,為了找到情緒,他和其他演員觀看大量紀錄片、文學書籍等,“日常說話、動作都讓自己像個西北漢子,讓自己‘扎進去’。”

  《花兒與海》講述了福建援寧工作者從福建到寧夏指導葡萄種植的故事。“劇本故事以真人真事為原型,音樂和舞蹈編排結合寧夏曲藝‘花兒調’與福建海洋文化元素。”郭勇濱介紹。

  “新鮮的原創劇目多了,展現的平台也更大了,我還想在舞台上多跳幾年。”繆斯琦作為“小白鷺”舞台上年齡最大的舞蹈演員,在持續創作中愈發堅定了在舞台上長存的信念,“我要繼續精進自己的水平,同時做好傳幫帶工作。”

  在導演和前輩演員帶動下,楊德奇也漸漸感受到民間舞本質的東西,從用身體、技術跳舞到將身體和情感融入舞蹈表演,“觀眾的審美需求一直在發展,我們也要保持業務和文化的學習,做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舞蹈演員。”

  “精品創作是激發和保持院團藝術活力的‘牛鼻子’工程。”陳忠坤介紹,廈門市藝術指導委員會牽頭,為每個院團個性化制定“3年藝術創作行動規劃”,其中一項,就是一年至少創排或打磨一部大戲。

  “院團堅持面向廣大觀眾,最終還要向市場要活力。”陳忠坤介紹,改革方案還鼓勵各院團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市場化運作,有效拓展市場、增加創收。“小白鷺”在增加各類演出之外,開始嘗試拓展藝術教育普及,開設成人舞蹈班,並為其他社會團體提供藝術指導、編導、排練等市場化服務。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一天沒休息!”林乃楨介紹,除了在劇場演出之外,“小白鷺”積極進景區、進街區演出,拓展文旅融合的新業態,“在文旅中尋找市場,也為文旅增光添彩”。

  2024年,廈門市各國有文藝院團共開展商業演出180場,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21.52%。今年1月至9月,廈門各國有文藝院團演出場次167場,經營性收入967.68萬元。

  “我們將持續深耕地域文化劇目創作,聯動非遺項目與廈門本土文化特色打造系列作品,助力閩南文化傳承,同時不斷培育院團發展內生動力,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上實現‘雙豐收’。”林乃楨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2日 07 版)

(責編:江葦杭、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