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品牌力量 共創美好未來
立足時代潮流 展現文化自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 謝經榮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質量強國的一個標志就是品牌強國。
當前,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技術迭代加速、價值觀念重塑、消費需求升級,為品牌建設提出了全新命題。企業要做到基業長青、品牌永駐,需要緊扣三個“新”——
一是把握新趨勢。產品要符合社會潮流、產業潮流和人民需求的變化,才能讓品牌形象深植於消費者心中,這些潮流和變化,正在深度重塑品牌建設的方向。例如,近年來“國潮”的興起,展現文化自信和全球在地文化認同與融合趨勢的浪潮,提示我們要打造更加具有文化獨特性和價值主張的品牌。
二是創造新技術。新技術是驅動品牌生長的動力,新材料、新工藝、新功能的應用與實現,都離不開技術突破。企業應積極選擇正確技術路線,擁抱新技術以提升品牌競爭力,並通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實現技術突破與品牌可持續發展。
三是探索新管理。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將價值創造、傳遞與維護等環節有效聯結,這離不開科學的管理模式。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和技術進步,品牌管理要採用更加靈活的網絡化和敏捷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實現精細化的運營管理。
以開放心態擁抱變化、以堅定信念持續創新,才能鍛造出更多贏得全球認可的中國品牌。
(本報記者韓鑫整理)
發揮近的優勢 做足美的文章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 趙 兵
如今,“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已成為具有廣泛知名度的河北文旅品牌。如何塑造好這個文旅品牌?
要從市場需求和產品供給互動的視角提煉出地域文旅的顯著特征。河北的這個品牌標語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網絡互動量,更成為河北旅游的有效助力。今年前9月,河北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總花費同比分別增長11.5%和11%。
要找准區域定位,突出區位優勢,讓文旅品牌更有傳播力。京津是河北的兩大客源地,“這麼近”凸顯河北的地理區位優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找到了旅游發展的精准定位。河北出台了周末休閑省建設指引,實施京津游客倍增計劃,主打短途游、微度假等,發揮近的優勢,做足美的文章,不僅保持京津游客量的穩定增長,還帶動了國內游客總量的持續增長。
品牌建設是一場馬拉鬆,需要久久為功、精心培育。近年來,河北不斷豐富產品供給、培育全新業態,推出旅游包車周末和節假日免費通行高速等政策帶動市場增長,強化綜合整治,優化旅游環境。
品牌的成效在於每一處用心提升的風景、每一次真誠以待的服務、每一段精心設計的旅程、每一位游客滿意的笑容。下一步,河北將圍繞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以及長城、大運河、太行山、渤海濱海文化旅游帶建設,繼續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將“那麼美”具象化、場景化、產品化,持續擦亮河北文旅品牌。
(本報記者韓鑫整理)
推進綠色升級 深化貿易交流
陝西西鳳酒廠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 正
西鳳酒以“打造世界級中國品牌、傳遞中國力量”為目標,將“綠色、數智、多元”理念深度融入品牌發展全周期,努力為品牌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堅持綠色,做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者。
集團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生產經營全過程。集團常態化開展秦嶺生態保護、水源地守護等公益行動,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聯合研發釀酒副產物循環利用等技術。與此同時,推進全產業鏈綠色升級,探索布局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新賽道,從組織架構、制度流程層面構建全鏈條綠色體系。
融合科技,做創新驅動的開拓者。
集團用數字技術打破傳統釀造的“經驗壁壘”,通過物聯網實時感知並調控生產全過程、用大數據精准優化核心工藝參數﹔同時,全力打造“智能生產+智慧營銷”的數字化產業鏈,打造充滿活力的科技型品牌。
溝通世界,做大國風貌的傳播者。
集團建成西鳳酒文化博物館,系統梳理文化脈絡,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持續舉辦“絲綢之路·品牌出海”系列活動,通過品牌展示、文化講解、釀造技藝互動體驗等形式,與相關國家和地區深化貿易交流和文化交往,讓世界感知中國品牌力量。
未來,集團將繼續扎根中華文化土壤,在守正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全力打造享譽全球的中國品牌。
(本報記者邵玉姿整理)
堅持質量為本 倡導健康生活
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徐浩宇
作為一家深耕醫藥健康領域50余年的企業,揚子江藥業集團始終將品牌建設視為重點。
構建質量管理體系,集團推行源頭把控原料、精細管理生產、嚴格檢驗成品等系列舉措。在全國20多個地區布局了80個規范化中藥材種植基地﹔旗下10多家生產工廠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持續提升生產的標准化、可視化、自動化、精益化與高效化。
集團與國醫大師等中醫專家深度合作,依托現代科技,系統性開發名方驗方,推出多種產品。構建品牌矩陣,以“揚子江”西藥、“龍鳳堂”中藥、“護佑”大健康三大品牌為骨干支柱,推動企業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轉型。
品牌的溫度,本質上是企業擔當的映照。近年來,集團以“健康人人 人人健康”為品牌主張,在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健康管理服務的同時,通過打造健康科普節目、開展健康促進公益活動、支持群眾性體育項目等,多渠道傳播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健康服務。
集團始終以行動詮釋責任擔當。累計在醫學科技進步、賑災濟困等領域捐贈款物價值超過10億元﹔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增收﹔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目前擁有8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和3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本報記者邵玉姿整理)
加強產業創新 履行社會責任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張軼鵬
回顧發展歷史,伊利將品牌建設植根於嚴格的品質管理、持續的創新驅動和深遠的價值創造之上。
品質是品牌的生命線,是贏得消費者信任的起點。集團始終堅守品牌質量,成為全球食品行業內首家通過“金標標准認証”的企業。堅實的品質保障,為品牌發展筑牢根基。
創新是品牌保持活力、引領市場的關鍵驅動力。伊利在全球設立15個創新中心,牽頭建設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聚集全球智慧,開展全產業鏈創新。截至2024年12月底,伊利全球專利申請總數、發明申請總量位居世界乳業十強第二名、中國乳業第一名。不斷加強乳業深加工領域的研究與探索,突破多項技術難題。針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推出一系列功能性產品。如舒化無乳糖猴頭菇牛奶,上市3個月內實現了銷售額大幅增長。
為社會創造價值,是一個品牌的底色。伊利秉持“厚度優於速度、行業繁榮勝於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於商業財富”的發展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融合。關心可持續發展問題,關愛“一老一小”群體,積極踐行品牌責任。
對企業來說,品牌建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伊利將繼續以品質為基、創新為魂、責任為本,與優秀的企業一起,在全球舞台上書寫更精彩的中國品牌故事,讓世界共享健康,共享美好!
(本報記者閆伊喬整理)
把握發展機遇 全面優化能效
潤澤智算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李 笠
潤澤智算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將品牌建設深度融入智能算力產業發展大局,將品牌價值塑造與企業科技創新、產業賦能實踐緊密結合,致力於實現從技術領先到產業引領、從市場認可到價值共創的全面提升。
品牌之“本”,源於品質鑄就。成立以來,企業專注於大規模、高等級智算中心園區投資、建設與運營,致力於打造穩定、安全、可靠、綠色的數字基礎設施服務品牌,在全國6個區域成功布局7個AIDC智算產業園區,助力其他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
品牌之“新”,在於創新引領。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圍繞智能算力基礎設施持續開展體系化創新,不斷強化算力供給能力。投資建設的潤澤人工智能應用中心項目,建成后可實現高復雜度、高計算需求的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應用。
品牌之“遠”,重在可持續發展。企業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自主研發新一代冷板式液冷技術,結合智慧運維系統,實現能效全面優化。
品牌之“道”,成於價值共創。企業全力構建算力基礎設施生態,為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提供堅實支撐。企業將以打造民族品牌為己任,為品牌強國建設注入新動能。
未來,潤澤科技將繼續把握發展機遇,提升品牌價值。
(本報記者閆伊喬整理)
服務央地合作 建設安居工程
中綠雄安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孫傳永
以“推進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雄安”為使命,聚焦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水平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央地合作,在河北布局新能源、文旅產業,疏解安居工程……中國綠發雄安投資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疏解品牌。
堅持戰略引領,助力服務疏解。精准對接疏解企業需求,創新實施“片區綜合開發與精准承接相結合”模式。
截至目前,開展疏解央企單位政策宣講近300場,創新定制化“綠發方案”,與相關單位合作簽約綠色智能安居示范項目,服務疏解工作大局。
打造品質標杆,建設安居工程。項目創新優化城市肌理,推行支路慢行化與景觀化,整合17處地塊,形成六大完整社區體系。採用裝配式、海綿城市等各種綠色技術,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深化創新驅動,激活發展潛能。完善城市商業功能,打造綠色商業綜合體。應用數字孿生等智慧系統,實現能耗全面監測,打造“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雙認証辦公樓宇。此外,在北京四中雄安校區設立非遺踐學點,開展“青苗暖冬”志願服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新起點新目標,公司將“品牌賦能疏解 服務護航安居”不斷付諸實踐,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大局。
(本報記者吳丹整理)
加大研發投入 拓展消費場景
安踏集團副總裁 李 玲
安踏集團自1991年在福建晉江創立以來,堅守實業、專注發展,堅持“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努力提升品牌影響力。
面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安踏積極應對、主動作為,不斷提升多品牌協同管理、多品牌零售運營和全球化運營與資源整合等能力,將中國品牌的實力帶向世界,也通過全球資源整合回饋國內市場。
展望“十五五”,集團以“世界領先的多品牌體育用品集團”為願景,將從研發、銷售、開放3個方向著力。
不斷加大創新投入。企業將不斷提升“含新量”,瞄准市場需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化產學研合作,協同高校、科研院所及產業鏈上下游重要伙伴,推動中國體育用品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持續深耕國內大市場。一方面拓展市場覆蓋,延伸服務范圍,讓更多消費者能夠便捷買到專業運動裝備﹔另一方面拓展消費場景,把產品消費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讓體育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努力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持續活力。
堅定全球化步伐。從努力夯實品牌基礎、重塑品牌價值,到實現品牌國際化經營,集團將深入拓展國際市場,把品牌力量和優質服務以高標准的方式帶給全球消費者,展現中國品牌的創新實力與文化自信。
(本報記者吳丹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3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