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石井鎮奎霞村——
古厝連雲寄鄉情(文化中國行·走進傳統村落)
![]() |
|
奎霞村俯瞰。 |
![]() |
|
奎霞村柳姑樓牆上的“尋根奎霞”題字。 |
![]() |
|
奎霞村裡樣式精美的紅磚古厝。 |
![]() |
|
兼具牢固性與藝術美感的奎霞村泉勝樓。 |
![]() |
|
奎霞村代庵大厝大門。 |
若是從空中俯瞰福建泉州南安市石井鎮奎霞村,便會看見這樣迷人的風景——一側是蔚藍的海水,一側是連棟成片的紅磚古厝,其間點綴青白色的石基、雪白的山花和綠色琉璃花飾,碰撞出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卷。2023年,奎霞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海風裹著海水的氣息穿巷而過,沿著村中古街漫步,傳統閩南紅磚古厝佇立,燕尾脊勾勒出獨特的天際線,胭脂磚在牆壁上拼出“吉祥”寓意。而分布其間的特色古厝,則呈現著中西合璧的包容之美——紅磚與水泥混搭的牆體上嵌著頗具異域風情的浮雕,羅馬柱架起的門廊前刻著傳承家風的楹聯,紅磚在窗框上拼出麥穗等圖樣……
奎霞村的古厝,美在一個“融”字。
村中的房屋融合了閩南建筑工藝與西方建筑樣式,又突破傳統土木磚石的局限,增加鋼筋、水泥、金屬、釉面磚等建筑材料。
泉州市傳統建筑名匠楊育鑫介紹,奎霞村中的古厝在平面布局上一般呈長方形、“凹”字形或“回”字形。其中,較為常見的“凹”字形樓體即在主樓前兩側增建凸出的翼樓,平面上與閩南民居“三合院”如出一轍。建筑設計上,則多採用羅馬柱、羅馬窗,前廊使用水泥廊柱,屋頂多為平緩四面坡屋頂,有的屋頂平台上還會建六角亭或方亭。在房屋裝飾上,古厝既保留了傳統的木雕、磚雕、石雕、灰塑、堆剪等工藝,又增加具有東南亞地區風格的花紋、圖案等。
“村裡常住人口3200多人,僑屬佔九成。”奎霞村黨總支書記林瑞球介紹,在海外發展的僑親們不忘故土,數百年間,常有人會返鄉建屋,以寄游子思鄉之情。奎霞村的中心區域現有特色古厝447座,可追溯歷史脈絡200多年,為研究閩南僑鄉民居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
奎霞村內的紹東樓是一座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建筑。房屋分東西兩座:西座樓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通體青灰,走近細看,水泥廊柱上還有星星點點的白色顆粒。“我們叫它‘洗殼灰’,由本地海蠣殼搗碎,混合水泥而成,抹在房屋柱子外立面上,起到調色裝飾作用。”觸摸著紋理、色彩依然清晰可見的外牆,林瑞球感慨,“這就是中西建筑材料融合的一個典型代表。”
感受中西合璧之美,還可以抬頭觀賞那些聳立在樓房屋頂的女兒牆。“每棟房屋女兒牆樣式都不同,它們就像房子的名片,展現著整棟建筑的精美工藝、珍貴建材。”林瑞球說,女兒牆的圖樣上,能見到鯉魚、孔雀、獅子等,也能見到阿拉伯數字標示的建造年份,還常能尋見熱帶水果、老鷹等圖案。
奎霞村中建筑的底蘊,深藏於一個“情”字。
古厝的名稱往往大有講究。“慰萱樓”是房主專為改善母親居住環境而建,“柳姑樓”是房主為紀念祖母而命名……一棟棟造型精美的樓房,見証著在外游子向海而生的拼搏發展,也承載著對家鄉的眷戀與記憶。
林瑞球介紹,近年來,奎霞村積極保護修繕村內的古建僑厝,收集老照片、老故事、老物件,於2024年建成奎霞鄉愁記憶展覽館,留住僑親們的鄉愁記憶。同時,通過租賃托管、吸引僑青返鄉等方式,做好古建僑厝保護和利用工作。
村民林志榮在幾年前從海外回到奎霞村,整修爺爺在1967年建造的房屋,將其改造成“海口厝茶社”,創新推出融合鄉土風味的茶飲、咖啡等產品。
“庭前凌虛豁然開,滿院春風燕歸來”,茶社一層門口的楹聯道出這個家族對故土的眷戀。“當年建屋的時候太奶奶還健在,老人家最大的心願,就是遠走的孩子們總有一天能回家。”林志榮說,如今遠居海外的親友們始終牽挂著奎霞村,不僅全力支持家鄉發展,還常帶后輩返鄉尋根,“家人在,家就在。我守著這棟老屋,就是守著親人們與故土之間最溫暖的紐帶。”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0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