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下白茶香
![]() |
|
圖為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下的晒茶場景。 |
茶是中國人的標志性飲品。今年,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白茶制作技藝“不炒不揉、自然萎凋”,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一中國哲學思想的具象呈現,盡顯茶的氣質。中國東南福建省福鼎市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便是這一獨特茶類的發祥地。
太姥山與福鼎白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福鼎白茶起源於隋朝,陸羽《茶經》錄《永嘉圖經》所載:“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有關“白茶”的記載,白茶山即福鼎太姥山。多年前,我到福鼎調研白茶,曾聽當地人講起白茶傳說。閩北信奉太姥娘娘,而這太姥娘娘便住在太姥山上,是傳說中白茶起源母株“綠雪芽”的發現者,被尊稱為“白茶始祖”。
下了太姥山,前往白琳鎮。這裡是中國白茶貿易的發祥地與集散地,也是白琳工夫紅茶的誕生地,有著300多年的歷史。還未走近,一縷醇厚的茶香便扑面而來。
石板鋪的白茶老街,兩旁是櫛比的老式茶行,透著歷史的厚重感和茶的氣度。仿佛能看見,百年來,多少茶商在此驗貨、品評、議價,一箱箱白茶從這裡出發,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各地。隨后,我們又來到如今的世界白茶貿易集散地——點頭鎮,寬闊的街道兩旁,分布著一家家古典與現代風格融合的店鋪,內部擺滿各式包裝的茶葉。旁邊的茶室,三五茶客聚在一起品茗言商,透著商業的繁華和忙碌中的悠閑。
穿過茶街,沿著鄉道來到被譽為“中國白茶第一村”的柏柳村。茶園與荷塘中間,坐落著一座古典中式庭院,這便是白茶制作技藝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梅相靖的茶工坊。梅老先生帶我們參觀了白茶制作的各種工具。他講到,在六大茶類中,白茶加工工藝環節最少,隻有萎凋和干燥兩個步驟,但“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工藝掌控難度很大,其中有多個環節需“看茶做茶,看天做茶”。萎凋主要是鮮葉晾、晒,需36—72小時連續操作﹔干燥又可分為烘焙、揀剔、復焙3個環節。哪個環節掌握不好,都會影響茶葉品質,非數年專心鑽研難以精進。我不由感慨:一杯好茶,不了解其制作之艱辛,實難品出其中的香味!
2023年春,我曾到福鼎,當時正值春茶採摘季。站在磻溪鎮的茶山上極目遠眺,山下的一片茶園裡,幾個小小的身影,正背著竹簍,穿梭在茶壟間。同行的白茶研究專家楊應杰告訴我們,在福鼎,孩子們很早就學會了採茶。白毫銀針最佳採摘時間就10天左右,一根根長滿白色絨毛的茶針,十分金貴,每公斤能賣到300—500元,因此,採摘時要分外小心。在福鼎有個共識,採茶者採到的銀針,銷售收入與茶園主人五五分成,並且激勵了一些中小學生積極體驗採茶活動。孩子們或許還不懂茶道的深邃,卻已早早體會到茶葉中的精妙。那茶簍裡積起的,不僅是鮮葉,更是他們整個童年裡帶著清香的快樂記憶,也種下了茶韻千年的傳承基因。
我忽然覺得,這太姥山下的白茶香,不單單是草木之香,她是這片土地的文化靈魂,是仍然在呼吸的文化!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1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