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城市需要綠來點綴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全國城市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超過43%,城市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清新環境可感可及。各地努力讓城市綠起來、美起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編 者
福建省福州市實施“綠進萬家、綠滿榕城”行動——
千年榕樹延續城市記憶
本報記者 劉曉宇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裡,一棵千年古榕的樹冠覆蓋面積達1300平方米,“獨木成林”的奇觀每天都吸引著眾多市民和游客。“我今年70歲,在這棵樹下打了30年太極,它就像一位老朋友,見証著這座城市的變遷。”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居民陳國強說。
福州別稱“榕城”。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鬆說:“北宋年間,福州知州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千百年來,榕樹與福州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形成了獨特的榕樹文化。”福州市園林中心數據顯示,福州現有登記在冊的古榕樹1327株,全市榕樹總量超過16萬株。
“為樹讓路”是福州城市建設的常態。“多年來,福州將榕樹保護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實現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雙贏。”福州市園林中心主任謝志成介紹,2017年,福州頒布實施《福州市園林綠化管理條例》,專門設立榕樹保護條款﹔2020年出台《福州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為古榕樹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福州地鐵2號線建設過程中,為保護位於南門兜的一棵百年古榕,建設方多次修改設計方案,繞行避讓。據福州市林業局統計,近5年來,福州在城市建設中為保護榕樹而調整規劃設計達47次。
在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一棵樹齡逾800年的古榕樹上挂著一個小小的白色儀器。“這是樹木力學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樹木傾斜度和生長狀況。”福州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敏介紹。
為守護古榕樹健康,2024年1月起,福州為每株古榕樹配備專職管理人員,並應用物聯網技術建立了“智慧園林”系統,進行全天候監測和保護。“我們還研發了榕樹復壯技術,通過土壤改良、樹洞修復和樹體支撐等措施,讓老榕樹煥發新生。”李敏指著三坊七巷一株經過修復的古榕說,“這棵樹曾經因病虫害幾乎枯萎,經過我們3年的精心救治,現在又萌發出新芽。”
“榕樹不僅美化城市,還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陳存及表示,“一棵成年榕樹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1.5噸,釋放氧氣約1噸,同時還能吸收有害氣體、降低噪聲、調節氣候。”
榕樹博物館、榕樹文化節、榕樹主題文創產品……福州深挖榕樹文化內涵,讓古樹名木成為講述城市故事的重要載體。在煙台山歷史風貌區,幾棵古榕與老建筑相映成趣,成為網紅打卡點。“我們將榕樹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讓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相得益彰。”風貌區保護開發項目負責人說。
傍晚時分,福州溫泉公園裡,市民們在榕樹下散步、下棋、唱閩劇。“以前這裡隻有幾棵老榕樹,現在建成了公園,綠化更好了,我們的活動空間也更大了。”附近居民林大爺說。
福州實施“綠進萬家、綠滿榕城”行動,通過留白增綠、拆違建綠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設榕樹主題公園、街頭小綠地。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園超150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97平方米,城市綠色空間持續拓展。
站在福州城市規劃館的沙盤前,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菁指著一個個綠色區塊介紹:“在未來城市規劃中,我們專門劃定了榕樹保護線,建設生態廊道,讓榕樹群相互連接,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根據相關規劃,到2035年,福州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達98%以上。
重慶市不斷增強森林生態功能——
讓市民切實享受生態紅利
本報記者 劉新吾
走進位於重慶市中心城區的鐵山坪森林公園,不同種類的樹木高低錯落,林間鳥鳴清脆。
“這裡就像一個天然‘大氧吧’,我每天都來運動。經常能看見鬆鼠在林間穿梭,有時還能看到白鶴的悠然身姿。”覓香湖畔,徒步愛好者劉蘭馨說。
過去,鐵山坪森林公園的山上大多是馬尾鬆,林相較為單一,時常遭受鬆材線虫等病虫害侵擾,還容易引發森林火情。
2016年,鐵山坪覓香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實施林相改造面積1000余畝,形成了多林種、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的林相結構,不斷增強森林生態功能。
“通俗地說,林相就是‘森林的外形’。”據介紹,覓香湖區域採用針闊混交、喬灌復層混交的方式,綜合撫育、空地補植,逐步豐富原有林木結構。
上層喬木層以鬆、杉為主,補種木荷、小葉楨楠等防火闊葉,混搭水杉、廣玉蘭等觀賞闊葉﹔中間灌木層則栽種春鵑、山茶球等多彩植物﹔下層種植耐陰抗虫、阻燃力佳的地被植物……1000余株喬木、10萬余株地被植物在這裡落地生根,大幅提升森林的涵養水土、防火防虫能力。
春花秋葉、夏蔭冬綠,生態修復之后,形成了四季分明、色彩豐富的森林景觀體系,讓市民切實享受生態紅利、感受自然之美。
從單調鬆濤到萬木蔥蘢,鐵山坪森林公園是科學植綠、精准撫育的生動實踐。
植綠補綠,三分靠栽,七分靠管護。
“這片杜鵑園的改造就是個典型例子。”負責鐵山坪森林公園植物管護的專家李再春介紹,前些年這片杜鵑的枝條不斷萎縮,甚至成片枯死,大伙心裡都很著急。
“現在,我們對土壤和植物都會進行取樣檢測、全面‘體檢’。”李再春一邊說,一邊輕輕撥開一叢杜鵑的根部,“你看,通過施用特制磷鉀肥對症下藥,再配合全天候監測和動態養護,整個園子就活過來了。每到春天,杜鵑花競相綻放,十分壯觀。”
草木蔥蘢的背后,是一整套智能養護系統的有力支撐。
土壤檢測、氣候分析、植物狀況、抗旱風險……依托樹下埋設的智能傳感器,所有數據實時傳輸后台,生成植物數字化健康檔案,構建起一套“隱患排查、科學評估、精准施策”的全鏈條養護體系。
“一旦后台檢測到土壤含水量低於15%,還會推送預警,自動開啟智能噴灌設備,精准澆灌區域內的植物。”李再春說。
從人力巡查到智慧監測,從粗放養護到精細撫育,鐵山坪森林公園全方位筑牢生態屏障。數據顯示,鐵山坪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動植物超過800種以上,每年吸引游客超過200萬人次。
重慶積極推進森林補植造綠,通過“分區域引種、按功能植樹造林”的科學綠化路徑,對天然林和人工林實施撫育、間伐,採取退化林修復、補植補造、見縫插綠等多種方式,營造功能顯著的林地。自2021年以來,重慶的森林覆蓋率穩定保持在55%以上。近3年來,重慶共完成965萬畝森林質量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持續增強。
貴州省貴陽市建設口袋公園——
“方寸之地,幸福之園”
本報記者 蘇 濱
細雨如絲,順著枝葉滑落,空氣中彌漫著花草清香。早飯過后,69歲的楊福才撐起傘,到小區門口的喬鬆園散步。這是一個以“喬鬆”為主題的口袋公園,自打建成那天起,楊福才便習慣漫步園中。
楊福才住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陽街道聽濤園小區,門口原本是一個荒坡,堆放著建筑垃圾和雜物,蚊虫滋生,異味散出。住進小區20多年,他都是繞著走。
“這幾年,周邊不少小區附近修起口袋公園。我們小區的居民呼吁,也想家門口有個散步休閑、親近自然的地方。”去年4月,楊福才聽到好消息,聽濤園小區的口袋公園正式動工,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
“經過實地調研並充分征求小區居民意見,我們決定重點保留荒坡上的16株馬尾鬆,優化調整其他植被,選種杜鵑、紫玉蘭、百子蓮、油桐樹等50多種植物,確保四季有花,一步一景。”觀山湖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管理處規劃設計科科長王興介紹,他們還聘請風景園林專家,論証完善喬鬆園的建設方案,精心謀劃,科學修建,真正提升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今年8月初,喬鬆園的一處邊坡上還補種了8株大吳風草,達到遮陰護坡、點綴坡面的效果。
隨著城市發展,綠化用地愈發緊張,觀山湖區通過見縫插綠、增綠擴綠,把城市邊角地轉換為功能性強、景觀豐富的口袋公園,增加城市含綠量。
“口袋公園建成后,我們按照一花一景、一園一策原則,安排專人進行個性化養護管理,實現從‘增綠’到‘常綠’,讓景觀效果長久保持。”王興表示,每個口袋公園建成開放后,觀山湖區相關部門堅持回訪,了解市民的滿意度,收集反饋建議,將好點子應用到下一個口袋公園的建設中,“比如之前有市民提出增加坐凳的建議,我們已經採納,在喬鬆園內安裝。”
“根據全市統籌規劃,我們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市民參與’的模式,實現口袋公園的共建共享。還以城市綠道建設為契機,將口袋公園串珠成鏈。目前,觀山湖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42平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觀山湖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黨委書記劉小偉說。
山在城中立,林在城中生。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貴陽市以城市園林規劃為引領,結合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土地使用現狀等數據,全面評估城市綠地資源。通過精心選址,打造市民期盼的口袋公園,增加市民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
截至目前,貴陽市建起225個口袋公園、總長374公裡的環城林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5.3%,基本實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方寸之地,幸福之園。”貴陽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龔濤表示,貴陽市將以市民需求為導向,利用城市更新騰退的邊角地、橋下空間,再建5個口袋公園,重點填補老城區的綠化盲區,提升景觀綠化品質,以“小口袋”裝下“大幸福”,實現自然與人文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3日 第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