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路徑:從“小馬拉大車”到“車馬協同”

陳遴
2025年11月17日17:2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過去總覺得社區工作‘小馬拉大車’,責任重、資源少,現在有了‘紅色家務會商’平台,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社區治理真正活起來了。”日前,在2025年福建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專題暨村(社區)工作者示范培訓班(第二期)的交流現場,福清市玉屏街道步行街社區黨總支書記林雪玲道出了許多基層工作者的心聲。

11月12日至15日,這場由福建省委社會工作部主辦的示范培訓在福清市委黨校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67名街道社區負責人、業務骨干齊聚一堂,圍繞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創新路徑展開學習與研討。

本次培訓聚焦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精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基層治理和社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等內容,設置專題授課、案例分享、分組研討等環節,旨在提升基層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開班儀式。實習生 鄭舒塵攝

開班儀式。實習生 鄭舒塵攝

破局之道:“壯馬、輕車、暢路、聚力”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就像‘小馬’,責任卻像‘大車’,權責倒挂、事務繁雜,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閩江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劉宜君在專題授課中直指基層治理痛點。

課上,他系統剖析了權責倒挂、任務超載、期望落差等五大困境表現,並引導學員從“辦事員”思維向“治理者”思維轉變,學會運用資源識別與杠杆思維、網絡化協作能力。

專題授課。福建省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專題授課。福建省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他指出,實現從“困境感知者”到“破局行動者”的角色轉變,關鍵在於系統性的“壯馬、輕車、暢路、聚力”。這意味著不僅要對基層減負賦能,更要通過技術賦能、流程再造和多元共治,構建起“車馬協同”的治理新格局。

實踐樣本:福建基層的“治理密碼”

理論指引方向,實踐豐富路徑。培訓中,多個來自福建本土的創新案例,成為學員們熱議的焦點。

主題分享。福建省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主題分享。福建省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福清市玉屏街道步行街社區黨總支書記林雪玲分享了“支部搭台議‘家務’,紅色會商潤和諧”的經驗。一個改造后的800平方米黨群活動中心,成為居民議事決事的“會商中心”。“能人庫”“人才庫”“專家庫”三支專業隊伍的組建,更是讓理發維修、文體藝術、醫療法律等資源在社區匯聚。通過“五步議事”程序,近200件居民切身利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居民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主導者、參與者、共享者”。

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大凰山社區黨委書記黃冬則帶來了“幸福合伙人”的創新模式。“我們通過黨建引領,鏈接企業商家、社會組織和專業人才,共同參與社區服務供給。”黃冬介紹,社區打造的1600平米“幸福裡”綜合服務體,集便民服務、養老托幼、文化休閑於一體,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共治”新樣本。在這裡,社區治理不再是“獨角戲”,而是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協奏曲”。

福州市台江區金斗社區黨委書記陳艷向大家展示了“紅色引擎·‘三治’共建”的混合型社區治理方案。通過構建多元共治體系,活化公共空間,培育社區組織,金斗社區成功破解了商圈、學區、老舊小區混雜帶來的治理難題,推動居民成為“治理主角”。

凝聚共識:賦能治理“最后一公裡”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社區工作者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裡”的關鍵執行者。

本次培訓緊扣時代脈搏與政策前沿。集美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姚進忠深入闡釋了新時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宏觀戰略與使命擔當﹔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張義禎系統解讀了如何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以提升治理效能﹔省委社會工作部一處干部潘文琪則對中辦、國辦《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進行了精准解讀,為建強社區工作者隊伍指明了方向。

專題授課。實習生 鄭舒塵攝

專題授課。實習生 鄭舒塵攝

分組研討、交流匯報……多種教學形式讓學員們在互學互鑒中啟發思路。“從最基層的視角談最實際的做法,不同社區一線實踐得到的系統性經驗讓我們深受啟發。”一位來自廈門市委社會工作部一處的干部感慨,“‘幸福合伙人’和‘紅色會商’的模式,為我們破解資源整合難、居民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社區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細血管”,也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在這場為期三天的培訓中,福建的社區工作者們不僅學到了方法,更凝聚了共識:社區治理的具體方式或許有所不同,但都堅持一個方向,那就是黨建引領。在黨建賦能下,通過具體的機制、平台與行動,讓社區成為有溫度、有活力、有韌性的生活共同體。

正如一位學員在交流匯報時的感言:“培訓不是終點,而是把‘他山之石’轉化成適合本地的‘琢玉之功’。有了黨建的紅色引擎驅動,我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駕馭好基層治理這輛‘大車’。”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