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開展漁業合作  促進國際減貧

2025年11月18日08: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中國各地舉辦形式多樣的漁業教育國際培訓和國際交流活動,通過培訓交流與產學研合作,中國與印尼、加納、老撾等國共享漁業發展經驗,推動科技賦能、綠色養殖。這些跨國合作項目,不僅提升了當地的漁業技術水平,助力漁民增收致富,也為全球漁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印度尼西亞——

共同培養漁業“新質工匠”

本報記者 曹師韻

見到印度尼西亞阿巴塔集團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羅米·法齊時,他穿著一件藍白相間的大連海洋大學文化衫,胸前的校徽格外醒目。“這是我從中國培訓回來時帶的紀念品。這次培訓讓我印象很深,學到了很多新技術和新知識!”法齊對記者說。

今年9月15日,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主辦、大連海洋大學承辦的“新質工匠”職業技能培訓項目2025年秋季班在遼寧大連開班,主題為“以技為橋,深化合作”。培訓班聚焦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專門針對印尼學員開設“海洋水產養殖”和“漁業捕撈與冷藏管理”兩門課程,為期4周,旨在培養具備現代技術與創新能力的國際海洋人才。

作為參訓學員領隊,法齊對記者介紹:“參加培訓的46名學員來自印尼各地,既有高校教師、技術人員,也有漁業從業者和船主等。”培訓採取“理論授課+實操演練+案例研討”的方式,除了課堂學習,學員們還深入實驗室與企業實地參觀實踐。“這種安排讓我們受益匪淺,不僅更加了解中國的漁業體系和政策,也更有利於我們將相關經驗帶回印尼。”法齊說。

在大連鑫玉龍國家級海洋牧場,一排排海參養殖網箱整齊鋪展在3萬畝碧波之上,不時有漁船穿行其間,勾勒出一幅現代漁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上畫卷。“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海洋牧場,太酷了!”法齊說,在固定海域建設這樣的生態系統,中國政府和企業通過科學管理既實現了海洋生態修復,也帶動養殖業與旅游業的協調發展,“這種模式既能控制開發強度,避免過度捕撈,又能重建生態系統,科學且可持續。”

在海洋牧場的數據中心,法齊被眼前的高科技場景所吸引。巨大的藍色屏幕上,水下人工智能機器人實時傳回海底畫面,水溫、鹽度、酸鹼度、溶解氧等數據同步跳動。“通過5G物聯網技術,海洋牧場實現了可視化管理和實時監測,還能遠程控制養殖網箱。這裡真正實現了科學養殖、智慧漁業。”法齊說。

在參觀漁業裝備企業時,法齊對中國的水產品冷藏技術尤其關注。“中國漁船冷藏溫度可達零下40攝氏度,速凍設備幾秒內即可完成冷凍處理,這是很先進的技術。印尼漁船冰箱溫度通常只能達到零下20攝氏度,漁獲容易變質,三四成無法達到出口標准。”回到印尼后,法齊積極推動與中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希望能引進相關冷藏技術和設備,在印尼實現本地化組裝應用,“讓印尼漁民的辛苦捕撈實現保鮮到港”。

在大連培訓期間,法齊有感於中國漁業現代化與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社交平台上開設了“海洋星期一”專欄,探討印尼漁業現代化與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第一篇文章的封面圖,正是他參觀第二屆中國(大連)國際海洋商貿博覽會時的照片。“博覽會上展示了許多先進技術。”法齊對大連海洋大學的無人船很感興趣,“它能潛入海底進行科研和監測,不僅效率高,也更安全。”他表示,希望與中國企業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助推印尼漁業創新升級。

回顧在中國的學習經歷,法齊表示,培訓讓他和許多印尼學員對中國漁業的發展有了更深刻認識。他們看到中國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通過密切協作,形成了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合力。“這種產學研結合的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法齊說,不少印尼學員回國后,正在推動與中國高校機構達成合作,計劃在漁業科技、教育培訓、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聯合教學與研究等,“未來,印尼和中國可在可持續漁業、技術創新和全產業鏈合作等領域開展更多務實合作,共同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

 

加納——

將海洋優勢轉化為減貧動力

本報記者 施 鈺

“中國通過發展海洋生態養殖、建設漁港經濟區等幫助漁民增收,加納可以借鑒這些發展經驗,將海洋優勢轉化為減貧動力,實現海洋經濟與民生改善的雙贏。”加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水資源與水產養殖管理系講師格雷斯·阿夫姆瓦·布馬說。去年,她成功申請到2024年度第二批次中國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訪問學者基金,來到廈門大學進行貝類研究。

這不是格雷斯第一次來到福建廈門。2016年和2017年,格雷斯作為時任加納漁業與水產養殖發展部區域主任,曾兩度參加由中國商務部主辦、福建海洋研究所承辦的發展中國家增值漁產品開發及市場體系建設研修班和加納漁業政策管理研修班。培訓期間,格雷斯前往廈門大學交流,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老師,濃厚的學術氛圍讓她心生向往。她決定到廈門大學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2018年,格雷斯成功申請到“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加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貝類遺傳育種課題組。

為了研究鹽度如何影響鮑魚的生長與存活、如何培育出耐低鹽的鮑魚新品種等問題,格雷斯長期駐扎在課題組的產研合作企業——泉州晉江福大鮑魚水產有限公司,每做一輪實驗就在養殖企業待上3個月。在養殖場,她精心照料著每一粒鮑魚,精准測量水溫、鹽度、溶解氧等一系列環境指標,還經常與養殖場工人交流水產養殖技術。

格雷斯發現,中國的科研機構和產業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科研團隊研發出好的產品后,能及時提供給水產養殖場,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讓研究成果不再隻停留在紙面上,而是真正走出實驗室,這很值得我們學習。”

2022年,格雷斯完成學業回到加納。“回國后,我發現加納政府正在努力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不斷修訂漁業管理相關政策文件,改善漁業從業者的勞動條件與福利保障。”格雷斯介紹,漁業是加納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超過300萬加納人提供就業機會,“養殖技術原理是相通的,我將在中國所學應用到更多海水種類上,幫助更多漁民和養殖戶。”

如今,格雷斯仍常常與課題組的老師、同學們分享加納漁業發展的情況,並繼續請教水產養殖等領域的知識,還在與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商討籌備中國加納海水養殖聯合實驗室。“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魚類、貝類、藻類等的養殖技術,並將其加工成更多樣化的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格雷斯表示。

 

老撾——

沿河漁民有了更多收益

本報記者 葉傳增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室外溫度超過35攝氏度,在普文鎮的一處羅非魚養殖基地,設施養殖池的水溫被精准控制在28攝氏度。“利用科技手段營造適合魚類生長繁殖的良好水體與環境條件,實現魚類穩產、高產,這就是設施漁業的優點。”老撾南塔省農林廳畜牧與水產處處長潘帕佔·交維萊一邊參觀一邊認真記錄。

潘帕佔參加的是由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承辦、西雙版納州水產技術推廣站協辦的瀾湄漁業資源養護與水產養殖技術提升國際培訓班。來自老撾等瀾湄國家的50余名學員報名了這個培訓班。“培訓圍繞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漁業保護發展的難題,聚焦資源養護、水產養殖技術與模式創新等課題,既有專家授課,又有現場觀摩,非常實用。”潘帕佔說。

潘帕佔對中國水產養殖業非常熟悉。早在1995年,他就在廣西大學留學,學習相關專業。畢業后,他回到南塔省農林廳畜牧與水產處工作。

南塔省與西雙版納州接壤,瀾滄江經西雙版納流入南塔,兩地的漁業發展水平卻存在差距。“老撾養殖戶既缺少科學管護理念,也缺少養殖設備的使用經驗。”潘帕佔介紹,老撾南塔省養殖戶平時主要用米糠、發酵后的牲畜糞便養魚,導致魚苗生長發育緩慢、產量不高,還污染了水質。此外,老撾魚塘普遍缺少增氧設備,魚缺氧翻白的情況時有發生。

有一次,南塔省一個魚塘的魚大量死亡,養殖戶懷疑有人投毒。前往現場調查后,潘帕佔了解到當時陰雨連綿,池塘沒有增氧設備,他想起在中國培訓時學到的知識:陰雨天氣壓低,水體氧氣溶解度下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產氧減少,容易導致魚類缺氧死亡。於是,他判斷魚的死因不是投毒,而是缺氧。隨即,他組織當地養殖戶學習使用增氧設備,此后此類問題大幅減少。

除了技術培訓,近年來在瀾湄合作機制下,一批“小而美”的漁業合作項目在中老兩國開花結果。去年10月15日,“中國—老撾漁政聯合執法暨增殖放流活動”在景洪市舉行。此次活動向瀾滄江水域投放流絲尾鳠、大鱗四須鲃、中國結魚等魚類苗種77萬尾。該活動自2015年11月首次開展以來,累計向瀾滄江—湄公河放流土著魚苗423.5萬尾,贈送老撾南塔用於放流的魚苗91.4萬尾。

“增殖放流讓南塔河的水生生物資源更為豐富、種類明顯增加,沿河漁民有了更多收益。”潘帕佔表示,“漁業的快速發展,為南塔省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這次培訓,潘帕佔又有了新的收獲——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南塔省山地面積佔比較高,推廣稻田養魚的生產模式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達到“一水多用、一田雙收”的效果。

“我們計劃在老撾推廣稻田養魚新模式,助力老撾人民增收致富。”潘帕佔說,“中國的漁業培訓幫助我們改進養殖技術、延伸產業鏈條、提高人民收入。中國有句諺語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中兩國間的漁業減貧合作,就是這句話的生動寫照。”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8日 第 17 版)

(責編:江葦杭、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