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黨建鏈”串起“產業鏈”,三明尤溪紡織攀新高

2025年11月20日09:22 | 來源: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黨建鏈”串起“產業鏈”,尤溪紡織攀新高

在三明尤溪,一場由“黨建紅”引領的“產業躍升”正在傳統的紡織車間裡悄然發生。

面對產業鏈協同不暢、創新動力不足的共性難題,尤溪縣創新性地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勝勢,讓“中國革基布名城”和“中國混紡紗名城”兩塊金字招牌愈發閃亮。

目前,全縣紡織企業已發展至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9家,2024年累計產值突破153億元,黨建已成為驅動這條百億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織密“組織網”,變“各自為戰”為“協同作戰”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為此,尤溪縣成立紡織產業鏈黨委,由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挂帥,整合組織、社會工作、工信等多部門力量,構建起高位推動的“指揮中樞”。

組織覆蓋,一環不漏。產業鏈黨委打破企業壁壘,靈活運用“依托龍頭建、跟著園區建、圍著門類建”3種模式,在紡紗、織造、印染、服裝等關鍵環節組建了13個鏈上黨支部,將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產業鏈的每個角落。

陣地前移,服務直達。“黨組織不只是挂個牌子,更要成為解決問題的‘前線指揮部’。”董軍是開發區管委會下派至鑫森合纖的黨建指導員,對此深有感觸。依托“一黨委雙中心”陣地體系(產業鏈黨委、城南園、城西園工作中心),19名黨建指導員扎根一線,指導95名企業黨員亮身份、作表率,共同破解了“孵化黨員、派駐指導、聯動管理”等一系列老大難問題。

機制護航,聚力攻堅。通過“旬、月、季”例會機制,產業鏈黨委定期將會議室“搬”到生產一線,現場“把脈問診”。今年以來,已累計為企業解決用工、用地、資金等難題48個。

同時,縣裡出台專項政策,重點扶持順源、鑫森等“鏈主”企業,成功吸引28家上下游企業達成“供需合作”,培育了4家新上規模企業,產業生態從“散兵游勇”邁向“集團軍作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后,尤溪又對這一機制進行了深化。

暢通“要素流”,變“資源孤島”為“創新沃土”

產業鏈黨委不僅是“組織員”,更是“資源調配師”,著力打通技術、人才、資金在鏈內循環的堵點。

技術攻關,黨員打頭陣。在順源紡織,由黨員骨干牽頭的技術攻關小組,成功攻克了一項長期制約產品品質的工藝難題。“把新質生產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競爭力,是我們黨員技術員的使命。”小組組長鄭尊榮說。目前,全縣已培育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並與東華大學共建產業研究院,瞄准革基布低附加值等行業痛點進行集中攻堅。

技術共享,龍頭作示范。由產業鏈黨委牽線,成立了紡織專家工作站,建立“技術挂包”機制。“我們向結對的兄弟企業開放了部分‘非核心技術’和檢測設備。”鄭尊榮說,“一家好不是真的好,整個產業鏈強起來,我們才能走得更遠。”在這一機制推動下,全市首個熱電聯產項目順利落地,園區外5家染整企業全部搬遷入園,實現了綠色集約發展。

人才引育,柔性出奇招。通過“揭榜挂帥”趕集日、“揚帆計劃”等特色活動,尤溪縣成功引進了19名產業緊缺人才。此外,縣裡還柔性引進了2名行業頂尖教授,並授予智庫專家聘書。“我們看中的不僅是尤溪的產業基礎,更是這裡黨建引領下形成的優良創新生態。”受聘專家、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薛文良說。

優化“服務鏈”,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

尤溪縣圍繞產業發展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構建起一套全鏈條、多層次的紅色服務體系。

專班挂包,做“貼心管家”。開展“我為企業解難題”活動,推動黨員干部“點對點”挂包企業。同時,組建專業的紡織產業服務專班,提供從法律咨詢、政策解讀到融資對接的“一站式”服務,讓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

政策上門,送“真金白銀”。縣裡將各級惠企政策梳理匯編成冊,並通過“鏈上綠色通道”精准推送、快速兌現。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成效顯著:累計完成37家企業數字化診斷、27家企業技改提升、34台套關鍵設備更新,推動產品優品率提升20%,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

金融活水,澆“產業良田”。定期舉辦的“政銀企”對接會,推動金融機構量身定制金融產品。近3年,全縣紡織企業獲得省級補助與獎勵3075萬元,14個重點項目獲得省級技改基金貸款7.2億元,兩項額度均位列全市第一,為產業升級注入了澎湃的金融動力。

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尤溪縣正以“黨建鏈”撬動“產業鏈”、賦能“創新鏈”、打通“服務鏈”,為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的紅色動能。(吳振湖 陳武東)

(責編:江葦杭、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