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国企民企

     作为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微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字。对于“微电影”,至今还没有精确权威的定义。在不少人看来,微电影可以定义为微时放映、微制作和微平台播出,即“三微”。更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所谓“微电影”不过就是软性广告片。

    或许我们应该这样界定“微电影”:由专业或准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摄制,并且主要依靠视频网站作为播出平台的短故事片,其中最为受到关注和曝光的,往往是承载了很强广告性质、由品牌商投资的主题定制短片。

    定制模式一方面带来了微电影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很多企业对微电影跨界营销的巨大兴趣。

微电影“前世今生”

<img src="/NMediaFile/2012/0608/LOCAL201206081718532408872536951.jpg"
筷子兄弟凭借《老男孩》一举成名

[前身]生于“恶搞”,是广告和短片的混血儿

    微电影的前身可追溯到恶搞视频,如胡戈的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这些视频赢得了无数的点击率,但并没有为创作者带来实际好处。近两年,从恶搞视频演化来的微电影,被新媒体及传统影视机构所追逐,企业的投资则为微电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详细】

[转身]从自娱自乐到企业敲门,微电影投资潮来了

    从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老男孩》,微电影经历了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也出现了两种比较明显的创作分化。前一种重在“说出你想说的故事”,后一种趋向更加注重微电影的收益,把微电影做成了电影式的广告。这也是目前微电影市场火爆的主要推动力。【详细】

[翻身]视频网站的新卖点,呼之欲出的大买卖

    距离《老男孩》上线时间不到两年,微电影市场已经今非昔比。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一年内逾2000部微电影问世。预计2012年视频行业版权市场将更加活跃,市场规模将实现翻番,达到126.3亿元。在此背景下,保守估计,微电影市场容量也已经远超100亿元。【详细】

闽企“微”动

<img src="/NMediaFile/2012/0608/LOCAL201206081718532408872536951.jpg"
《田埂上的梦》带着“梦想的力量”在网络快速传播

泉州鞋企打头阵,百万投入获近千万点击

    一个做换心手术的病人在等着一颗心脏,而车却坏在了半途。快递员想尽各类办法,最后一次,他穿上跑鞋,一路跑到医院,超越了死神,病人得救。这是泉州企业的微电影《跑过死神的快递员》 。即便是广告,这部微电影依旧受热捧,点播量累计超过800万。【详细】

厦门企业投千万,只因电影植入广告惹人烦

    “近百万的点击量,投入也就十几万元,折合下来,完成一次品牌深度植入,也就1毛钱。”与饱受诟病的电影植入广告相比,“微电影”营销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厦门企业所青睐。“今年将投资近千万在网络领域重点营销”,厦门某企业总裁表示。【详细】

闽首家微电影公司:要做微电影的“华谊兄弟”

    去年刚刚创办就接拍了5部微电影广告,而今年将拍60部;凭借着被业内列为成功案例的《田埂上的梦》 一炮打响,单周点击量就突破百万;身为福建省第一家微电影公司,现在在省内却有了数以百计的竞争者,但仍立志要成为微电影领域的“华谊兄弟”。【详细】

“微”观察

<img src="/NMediaFile/2012/0608/LOCAL201206081718532408872536951.jpg"
某知名鞋企的首部微电影《跑过死神的快递员》

总体低俗,精神内核缺失

    微电影是快节奏下的文化快餐,正好弥补和满足了时代快速发展中人们对电影、电视剧内心的空白。由于制作相对简单,进入门槛较低,微电影作品的拍摄和制作水准良莠不齐,而微电影如果一味走商业路线,与传统电影相比,是否在质量上也会打折扣?【详细】

“被广告”,或死于广告

    一段不到600秒的短片,二三线艺人与五六线导演的班底,数万元投入和流水线式后期。它们有一个艺术的名字叫做“微电影”,但本质更像是一段披着电影皮的超长广告。赤裸裸的商业品牌植入,不断调戏着观众的智商。【详细】

不拍微电影,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企业人

    一方面是数量的过度,各大企业跟风一年上线数千部微电影,让消费者应接不暇,真正成功的却屈指可数;另一方面是营销的过度,绝大多数企业为宣传特定产品而打造的微电影,实为广告大片,有着“追求速成、粗制滥造、产品导向、植入牵强”等共同特征。【详细】

企业微电影“最后一公里”

<img src="/NMediaFile/2012/0608/LOCAL201206081718532408872536951.jpg"
莫文蔚出演微电影《66号公路》

企业对植入广告存在误区

    在一些企业负责人的印象中,所谓微电影就是有故事的广告片。他们只对在电影中植入广告感兴趣,一味要求在道具、情节中使用他们的产品。这样拍出来的就不是微电影而是广告片。不少企业在作品中硬塞广告,导致微电影看起来不伦不类,令观众反感和抵触。【详细】

寻求艺术与广告间的平衡

    如果微电影过于强调艺术性,与企业关联度太低,那么这部微电影即使再火,也跟企业营销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目前大多数微电影那样,不过是一只长篇广告,弱化故事本身的传播价值,对观众而言,感动力下降,自然不会帮忙传播。【详细】

如何引爆一部企业微电影

    既要有足够的故事情节,又要照顾到提供赞助的广告商,制作一部微电影实在并不容易。一部优秀的微电影,要具备足够传播性和引爆点,总体而言,微电影在内容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种引爆方式:剧情为王、明星效应、话题性以及热点借势。【详细】

    近期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规定今后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将一律先审后播。这对于被承载了一些超出它所应该负担的期待及冲动的微电影产业来说,“阵痛”将不可避免。“阵痛”之下,我们更需要理性的看待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微电影。这一举动也许是行业的泡沫,也许就是企业营销方式的革命,但这个市场规模高达百亿的产业,着实还是让人期待。

人民网福建频道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出品: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甘翰生 美编: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