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拥有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大12.4%;海岸线曲折率为全国之最,天然良港众多;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全国第二;陆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374个,全国第二;水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详细】
历史上,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海丝之路起点、郑和七下西洋驻泊地、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福建承载了中国探索开发海洋文明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山海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海洋大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海洋经济长足发展。2011年,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4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详细】
2010年6月,福建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恳请将福建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请示》。2011年,国务院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将福建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赋予福建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重大使命。【详细】
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来闽考察时提出福建要在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上有新突破、新建树,寄望甚殷。
2010年8月,福建省成立了全省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领导小组。在福建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将“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涉海现代服务业,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纳入规划,重点支持构建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区域特殊经济试验区。
“从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延伸,是发挥福建省沿海优势,拓展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指出。【详细】
7月中旬,福建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对加快推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重大机遇,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福建发展的战略重点抓紧、抓好、抓实。【详细】
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等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要加快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三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要保护海洋生态,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陆源、海域污染控制,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保护。【详细】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蓝湾科技公司,只有5000平方米厂房、80多人,去年产值却突破亿元大关。海洋科技为厦门海洋经济带来了深刻变革,从海洋资源的开发、传统渔业的转型到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海洋科技的触角已渗透到海洋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详细】
泉州湾跨海大桥、肖厝港7-10#泊位、石湖港5-6#泊位、湄洲湾南岸疏港铁路支线建设如火如荼;炼化一体、文化创意、大型物流、滨海旅游、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全新的临海产业如雨后春笋成长【详细】
“沉七洲,浮莆田。”兴化平原自海中衍生的传说由来已久。而今,站在湄洲岛妈祖雕像下,回望莆阳大地,三湾相连的海岸线,处处是莆田人进军海洋的坚定步伐,一个崭新的海洋强市正在崛起。【详细】
正如《海权论》所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赢得了未来。和日渐逼仄的陆地相比,蓝色的海洋意味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空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福建、浙江、山东、广东四大试点省份出台的规划来看,海洋产业布局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记者对比发现,多份规划均提出集中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渔业。
航务专家吴明华认为,此前出台的海西《规划》已经明确了福建的定位。“海西发展实际上是两岸经济的互动,呼应今后两岸之间经济交流,国家出台海西规划,包括现在对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考虑,始终是立足于这个角度。”福建构建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关键在于该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重要地理位置,就是要建成推进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的先行区,全面推进两岸海洋开发合作,加强两岸涉海产业的深度对接,构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圈。
事实上,这方面福建的决策层已经进行了部署,福建以厦门经济特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等载体平台为依托,推进两岸海洋产业深度对接,把福建沿海打造成两岸海洋开发合作基地。【详细】
面朝大海,面向未来,有诸多挑战,更有难得机遇。海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海洋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无现成模式或途径可循,考验决策者探索前行的勇气和智慧。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我们就能更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发展要素,就能更加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让蓝天与碧海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