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福州一中进行高一新生摸底体能测试,在参加测试的409名学生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仅1人,优良率仅为20.8%,不及格率高达50.4%。其中,1000米跑(男生)不及格率35.78%;800米跑(女生)不及格率35.39%,其余各项测试,及格率均难以让人满意。在“身高标准体重”项目上,也只有37%的学生属于“正常体重”。【详细】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列举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北京大学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这种情况并非北大独有。另一所高校的负责人开玩笑说,今年该校新生开学典礼一个晕倒的都没有——“我们都是坐着的”。
曾经有一位父亲发出感慨:“20岁儿子的体力不及48岁的老爸,当代大学生的体质怎么这么差呢?”【详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每隔五年发布一次的中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而且所有指标都是每况愈下。
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另一方面肥胖率、近视率却居高不下或一再上升。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病症开始在青少年身上发生,患病年龄普遍提前了10到20年。近视率接近90%。
与2005年相比,2010年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平均下降3.17、1.87秒。
“以这样的身体素质,如何建设人才强国?”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连续用了两个“形势严峻”来表达他的担忧。 【详细】
为什么生活水平连年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却连年下降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习惯有关。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脑的普及让很多初高中生普遍减少了课外活动,没事就赶紧扑到电脑上,尽情的在网络上遨游,网瘾少年不是少数,很多中小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有网络依赖的情况。
还有一个最无厘头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学校基于学生安全的担忧,室外活动能减少就减少,校外活动基本不敢开展。
这还都是表面原因,背后折射的是教育环境造成的制度缺“钙”。畸形的教育体制之下,校内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校外学生业余活动时间和睡眠、休息时间被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奥数班和繁重的课业负担挤占。学生一门心思沉于题海战术之中,身体一天天损耗透支着。而“阳光体育”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几乎沦为了应景式的口号。逼仄的教育成长环境,落空的体育锻炼,必然造成学生体能的急剧下降。【详细】
在应试教育体制短期内不能根本扭转的现实面前,空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于事无补,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只能先从应试教育内部想办法。应试教育的特点就是,高考指挥棒决定一切。所以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增加体育科目成绩在高考门槛上的权重和强制性,将体育科目纳入全国高考统一考试中。【详细】
“通过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体系是突破学校体育困局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办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王登峰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缺乏体育因素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学生评优、就业都与体育的好坏无关。
从今年开始,全国高校新生全部接受体质健康测评,并以生源地为单位进行公布,反推中学体育教育的状况,按地区进行排名,让各地政府更加重视提升学校体育水平和质量,让全社会都来监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详细】
福州一中的体能测试现状不是特例,而是省内中小学生体能的缩影。福建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调研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开展不够。
针对此种情况,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陈忠和透露,为了促进中小学生体育发展,省体育局正在部署和教育部门一起首次在全省推广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希望以此赛促进中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这一联赛预计在今年10月初开展。比赛项目是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田径。以后每年都会开展。
陈忠和曾经到欧美考察过青少年体育工作,发现欧美学生对体育非常重视,体质合格率达到80-90%,欧美学生在文化课之余还有两门专项体育必修项目,“这样的经验都可以拿来借鉴”。
“想尽一切办法促进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促他们体质提升。”陈忠和说。 【详细】